第一百九十五章 彈劾太子黨-《天下第一逆賊》
第(1/3)頁
不過三五十里路。
應天城與城外的皇莊,卻是完全不同的氛圍。
最近,自從太子黨的言論,流傳開來后。
朝廷里的官員們,不單單是往日里的走動少了,就連對政事的關注也少了些。
是個人都能看得出,朝廷里的氣氛不對勁。
戶部官倉里的兩百萬兩銀子,是起因,卻不是最終的結果。
已經有不少的官員,開始往漢王府去了。
其意,不言自明。
東宮還是閉門不接外客,好似外面流傳著的所有事情,都與這里無關。
漢王府。
會客的雅庭里。
漢王朱高煦,高坐其上。
期間,除了作陪的趙王朱高燧之外,另有宗人府、五寺等朝中官員。
品級都不甚高,但在以往卻是難見。
若是細細的看過去,甚至會神奇的發現,這其中竟然還有那些往日里,最看不慣漢王在軍中陣前蠻橫的翰林清流們。
要是接著往下挖掘一番,就會得出一個答案。
在場的這些所謂翰林清流們,不過是在前番朝堂上推行白話,反對聲最大的那一批人。
于是,場面就顯得有些搞笑了起來。
本來這些人,應當是與力推白話的漢王爺,有著不死不休的對立面的。
但是現在,卻都坐到了一起。
若是真要解釋起來。
大抵……
緣!
妙不可言~
如果是朱瞻基在場的話,必定會說出這么一句。
不過是一群注定要被時代淘汰的腐朽者們的狂歡而已。
……
朱瞻基正在上課。
給日月堂的孩子們上課。
地理-地緣政治。
課堂,是皇莊這邊最大的一間,滿滿當當大幾十人。
除了孩子們,還有朱墨、朱秀這些最早一批的日月堂少年。
而在課堂的最后面,擺放著掃帚的位置,依舊是于謙和孔彥縉兩人。
這節課已經快要結束了。
于謙對這節課的感受很深。
去年,他跟著幼軍衛,跟著皇太孫,去了一趟南疆,對地緣政治提前有了一些心得。
孔彥縉卻一如既往的,臉上帶著些迷茫。
他不懂,何為地緣政治,更不要說這節課上,皇太孫說的那些道理,究竟是何意思。
“聽懂了嗎?”于謙小聲的問了一句。
“沒……”孔彥縉搖搖頭,顯得有些郁郁。
于謙瞧了一眼,正在黑板上,寫著總結的皇太孫,偷摸開口道:“因地理和政權制度,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政治格局。草原不宜耕種,而草長馬肥,則人人善騎,攻伐迅猛。中原耕種,擇地安家,則需固守一方,每每御敵。大概,可以如此理解……”
地理因素,決定政治格局,政治格局決定了社會狀態。
孔彥縉有些似懂非懂的點點頭。
前面講臺上,已經傳來了粉筆敲擊黑板的聲音。
“不進則退,御敵與千里之外!”
黑板上,整齊的十一個字板書,皆有斗大。
朱瞻基沉聲重復了一遍,目視眼前的數十個孩子,目光如炬,灌輸著自己希望的結果:“邊疆界線,非是底線。國朝之穩定,則邊疆藩屬必勢弱。強則生斗,則民不安。以邊疆界線為底線,控弦千里之地,以軍備制造緩沖之地,則民安。”
朱瞻基的言論,很激進。
同樣,在如今看來,是不可取的。
若是按照這樣的道理,將如今大明的邊境,向外擴張千里……
不!
哪怕是數百里,若要耗費的人力、物力,都將是海量的。
臺下的孩子們,似懂非懂的點著頭。
至少,他們知道了,要御敵于外的道理,這節課便算是成功的。
只聽朱瞻基接著說:“有個問題,你們認為,如今之大明大不大?物產豐不豐富?”
孩子們的心是很小的。
幾乎,過半數的人,立即不假思索的脫口而出,言稱大明很大,物產豐富。
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么多年連應天都沒有走完,足以說明大明之大。他們學習于此,卻能得到數不盡的東西享用,自然是物產豐富的。
就連最后的孔彥縉,也幾乎是要點頭表示同意。
這是屬于儒家的傳統觀念。
正是因為有了中原之地大物博,才有了無數的鼎盛王朝出現。
但是最近養成的習慣,讓孔彥縉忍住了表態,靜靜的看著講臺上,并不比自己大多少的皇太孫。
只見朱瞻基搖搖頭,笑著道:“要我說,大明并不大!甚至很小!”
臺下,隨即響起一片吃驚聲。
孩子們都很配合。
紛紛露出好奇的目光,想要知道,這個不大,到底是因為什么。
“大明的百姓,缺不缺糧食?我想是缺的!”
“大明缺不缺黃銅?自然也是缺的!”
“大明缺不缺金銀?更加的缺!”
“若真是人人有肉吃,人人穿綾羅,那個時候才可以說,大明已經足夠大了。”
“但是現在,大明一點也不大!”
孩子們,露出了一些明悟。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丰县|
长子县|
云安县|
宝鸡市|
丰顺县|
大安市|
喜德县|
漳平市|
博客|
定陶县|
永寿县|
蛟河市|
黔江区|
乌鲁木齐县|
阿坝县|
澄城县|
沙雅县|
曲周县|
佳木斯市|
隆子县|
大兴区|
临西县|
临夏县|
正宁县|
酉阳|
土默特右旗|
福州市|
马鞍山市|
乐业县|
河南省|
通城县|
栖霞市|
日照市|
兰西县|
泾川县|
宁津县|
陈巴尔虎旗|
马公市|
秭归县|
乐清市|
鄂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