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么說,鄭老大,建州韃子真的很厲害了?” 雞籠知縣衙門的開間,比大明尋常的知府衙門都要氣派,建在臨街三間的石頭牌坊后頭,前面一個大廣場,四面街市環繞,房舍林立,處于整座雞籠城的中心位置,對過就是澎湖游擊將軍衙門,辦事的差役小跑幾步就能兩邊串個門,挨得相當的近。 這么布局,自然是為了方便,當初規劃雞籠城的時候,就有了一個全盤的考慮,何處安排什么,建筑什么,都有合理的計劃,而不是像一鍋大雜燴那樣隨意布局,整座城的檔次一下子都提高了很多。 城北靠海,當然是碼頭和港口,雞籠是一座天然良港,可以停泊大船,直接靠岸,海灣外那道耗費巨資修筑而成的防波堤更給予了港口抵御颶風和大浪的底氣。碼頭被以石頭為基、圓木為柱的墻體隔離開來,墻的另一側就是大面積的倉庫,有稅丁持槍在望樓上戒備,兩者之間唯一的通道只有雞籠督餉館一條路可行,這樣做自然是為了保證澎湖斷海的效果得到發揮,使得那些心中揣著小心思的海商們沒有渾水摸魚的機會。 原本碼頭和城池之間是廣袤的田野和野地,這幾年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和貿易的持續發展,這些野地慢慢的被搭建的各類建筑所覆蓋,當然,雞籠衙門嚴格履行了職責,對每一塊地皮的使用都有限制,這些建筑都變成了一個個作坊,官辦的私辦的都有,以官辦的為主,其業務,主要是貼標簽。 是的,你沒有看錯,就是貼標簽。 四海龍頭聶塵有很強的商品意識,他很早就對身邊的人說,夷州不僅僅是靠強力支撐起來的貿易轉運中心,這樣以強橫的手段逼迫起來的貿易不會存在多久,一旦商行勢末,或者內部出現問題,那么現在擁有的一切都會煙消云散,所以,要想事業千秋傳承,對經營實體的商人來說,必須有自己的品牌。 顏思齊、施大喧、鄭芝龍、沙舒友等人初初聽到“品牌”兩字的時候,都困惑不解,不過等到看見聶塵在作坊里把從湖州運來的絲綢撕去原本的廣泰隆標志,貼上繡有“中華牌”“夷州造”等字眼的小商標后,立刻就懂了。 “龍頭是要創字號啊。” 眾人睜大了眼,唏噓道:“還直接拿別人的東西往自己臉上貼,這份面皮……不愧是龍頭!” “你們都看到了,這就是創造品牌。”聶龍頭大言不慚的教導大家:“我們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所有從夷州出去的貨物,都要貼上我們的商標,其目的,就是要讓外面不明就里的人明白,所有的好東西都是我們中華遠洋商行的產品,今后日子久了,他們就會養成習慣,買大明的東西就只認我們商行,里頭的道理,你們聽懂了嗎?” “懂了。”眾人雞啄米一樣點頭:“龍頭是要用別人的雞,下我們的蛋!” 聶塵欣慰點頭。 其實他們并沒有完全懂,聶塵的舉動是制造了亞洲最大的貼牌工廠,今后中華牌的字號將會橫行世界,無論絲綢、瓷器、黃麻、香料,甚至福壽膏,都會統統冠以中華的標簽,無論是誰使用這些東西,就會被強行灌輸“亞洲的東西出自中華”這樣的概念。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