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沈嬌寧只好在一次演出結束后公開說:“謝謝大家的熱情,但是我覺得鮮花更應該送給真正的英雄。他們為祖國付出了很多,乃至于生命,但是有很多英雄,我們卻連他們的名字都不知道。” “這部舞劇叫《玫瑰與我的祖國》,有很多人進行了分析,認為玫瑰是戰士守護的家鄉少女。其實它還有一種含義,是從少女的角度去看,她也是想給戰士獻上一束玫瑰的,不管他是在明亮的一側,還是黑暗的一側,我覺得我們的英雄值得更多的鮮花與掌聲。” 明亮與黑暗,是生與死,所以一側紅玫瑰,一側白玫瑰。活著的英雄有贊譽,逝去的英雄更需要被銘記。 她讓道具隊在舞臺上鋪玫瑰的時候,本就有向英雄們獻花的含義。 明星給舞團送鮮花的行為終于停止。 次日便有社論發表文章,號召大家向英烈學習。學校開展活動,組織學生前往烈士陵園掃墓,向前輩們致敬。 南方芭蕾舞團的聲望更高,因為大家覺得,他們的舞蹈有靈魂,是真正想講述戰士的故事,想為那些英雄們發聲。 國外和香港傳進來的節目雖然新鮮,卻比不上這樣用心講述的故事。里面飽含著創作者的真誠,從舞蹈本身,到舞蹈之外的表現,都讓觀眾們折服。 明星和藝術家的區別就在這里。 …… 沈嬌寧的全國巡演原定一年內完成,最后在不斷加場的情況下,正好用了一年,又花了半年時間出國巡演。 這部舞劇在國內實在太有名氣,如今國際交流增加,自然而然地傳到了國外,又應邀去了美蘇英法等國家演出。 不是只有這些國家邀請,而是舞團在外演出這么久,實在太累了,精神和身體都已經十分疲勞,全靠團長給他們灌輸“全球巡演”帶來的興奮感撐著,沈嬌寧最后只挑選了幾個國家去演出。 好在這個時候,國內已經有其他團隊可以演出這部舞劇,高陽導演的電影開始上映,盛情難卻的觀眾們紛紛轉向電影,為高陽導演創造出他迄今票房最高的一部電影,打破國內票房紀錄,甚至超越了香港片。 高陽趁機把影片推向國際,賺了一大筆費用,跟舞團分成。 演出門票加上電影票房,南方芭蕾舞團未來二十年的開銷都有了。 沈嬌寧定的全球巡回演出最后一站是倫敦。 時隔五年再次到這里,倫敦民眾對他們的態度跟上一次天翻地覆。不但有倫敦劇院派來的人員接機,還有舞迷自發組織到機場,只為看一眼從東方過來的舞者。 當年沈嬌寧一家一家報社地請人來觀看演出,如今他們還沒演出,報社便爭先恐后地進行報道。 從綠裙小精靈,到玫瑰少女,倫敦民眾們都還記得她。 五年前在這里的優秀表現,針鋒相對下的堅持與反擊,當時打下的基礎,不但造福了未來舞者,沈嬌寧此時自己就深有體會。 在倫敦的演出結束后,電視臺和報社再三請求她接受采訪:“五年過去了,倫敦人非常關心您,您是大家心中永遠的小精靈,就采訪一次吧。” 沈嬌寧最后同意了電視臺、倫敦周報和舞蹈雜志三家的采訪,時間有限,只能一起采訪。 上一次她來倫敦時,不過十九歲,已經初具舞蹈家氣質,現在二十四歲,更為明艷大方,仿佛當年的東方綠寶石歷經五年打磨,不再需要折射太陽的光芒,因為她自己就是光源。 電視臺來采訪的女記者仍是之前那一個,她當時采訪完沈嬌寧,便開始研究中國文化,還去劍橋進修,現在是整個電視臺最了解東方文明的人,采訪的機會自然落到了她頭上。 不過這回其實用不上多少古代文化知識,因為她這次講的故事,是和平。 “您覺得這次的舞劇為什么能獲得這樣的成功?”女記者問她。 舞劇成功的因素,那可實在太多了,不過最重要的是:“我覺得大家都和我一樣,向往和平,所以這部舞劇能打動人。” 大家又圍繞舞劇問了許多專業性問題,問得差不多,舞蹈雜志的溫莎主編突然說:“沈小姐,您的事業非常成功,請問您跟您丈夫的感情還好嗎?你們真的是我見過最般配的一對,他對您非常深情,讓我十分羨慕。”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