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個年代的舞蹈設計還很傳統,人們只見過從大幕后進入舞臺的方式,哪里受過這樣的沖擊! 只這么一個開場,他們傳統的審美觀念就受到了顛覆,原來跳舞還能這么跳,這可真是跳出朵花兒來了。 其實沈嬌寧也是等小舞臺真正做好后,才想出了這樣一個開場。 當時她興致勃勃地告訴大家,可以從小臺中間下去,再從面向觀眾的斜坡上來,可是她反過來一想,能從中間下去,不也就可以從中間上來嗎? 同樣是一個圈,可以正著走,也能反著走,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感受。 這個小臺出于安全性的考慮,并沒有做得太高,且原本就設計了讓演員下去的陡梯,事先等在小臺后,開場直接上來,毫不費力。 效果就是方才大家為之震驚的樣子。 沈嬌寧在高臺上獨舞的同時,其他幾個與她一樣裝扮的女孩子們從大幕后,一個個地出來。 她們舞姿整齊,體態優雅,身量相仿,足足有八個,先站成一列,又變換隊形,前后錯落地開始舞蹈。 觀眾們定睛一看,發現高臺上的沈嬌寧雖然跟她們站的高低不同,但整體異常和諧,分明就是精心編出來的一支群舞,八個伴舞都是圍著她跳的,只是這個領舞站在高臺上,跟一般舞蹈不一樣。 這還不止,等這一段合舞結束,八名舞者又站成一列,手持竹笛,且轉且跳地沿著斜坡往高臺上走,待最前面的舞者快到最高處時,沈嬌寧就下去了,接上最后一個舞者。依次循環,幾乎讓人分不清首尾。 九名竹笛少女,就像一群活潑的精靈,在群山上快樂地生活著。 若非最開始他們看清了人數,這會兒簡直數不清臺上究竟有多少個綠衣仙子。 而如此精妙絕倫的安排,僅僅只是一個開場。 踏進西舞臺的觀眾,沒有一個人在全劇結束前離開。 …… 第一場演出結束,觀眾席雖然人數不多,但掌聲依然久久不歇。 大幕重新拉下,沈嬌寧等人下臺,一直等在后面的教員和領導們,一看到他們就紛紛擁抱。 比起語言,舞者更習慣用肢體來表達那些熱烈的感情。 他們無聲地互相擁抱了好一會兒,元大山稍稍平靜下來,道:“不管結果怎么樣,這部舞劇,有沒有來者我不敢說,但絕對是前無古人的,比我之前看過的所有舞劇都要好。” 他轉向沈嬌寧,“動作設計的新穎性上,你超越了自己,比《女兒》還要好。” “謝謝主任。” “咱們先去吃飯,晚上還有一場演出,按你們剛才的狀態,我對你們有信心!” 大家顯然都對自己的表現有感覺,心里都覺得他們的這一次演出很受歡迎。 雖然他們未必看得清觀眾們的表情,但演員和觀眾之間,有一種奇妙的感應。演員的狀態,觀眾一眼就能看出來;觀眾的內心真實感受,他們也能感覺到。 首場演出就受到了觀眾的肯定,這讓文工團的男兵女兵們異常興奮。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