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鄉里一直以來,都很想把這些人外遷,讓他們過上現代生活,但問題是,移民安置的成本實在高得嚇人,再加上這背后的建設和管理成本,移民扶貧的設想,就一直只能停留在紙面上。 按理說也需要被扶貧的江森,在空曠的青山村路上走了片刻后,終于找到一家很小的面館,坐下來吃了碗排骨面。一碗8塊錢,物美價廉量大,物價水平跟甌城區9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基本持平。可見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至少也有著十來年的差距。 一整天光靠幾個梨子活著的江森,風卷殘云吃完面條,端起碗來連面湯都沒放過。吃飽喝足結了賬,接過兩塊錢的鋼镚,從面館里出來,江森沒有直接回旅館,而是沿路逛了起來。 青山村的街景其實很不錯。 如果光看建設水平,這里除了人口不足外,其實已經完全夠格改設青山居委會,乃至改成青山街道。但看外觀,這片舉全鄉之力建設起來的青民鄉精華之地,已經和市區區別不大了。 而且各項基礎設施完備,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鄉政府、鄉醫院、鄉中學還有小學,乃至全鄉唯一的一片工業用地,以及僅有的一條商業區,全都扎堆地坐落在這個村子里。 所以也正因如此,全村七成左右的人,全都并不意外地靠財政養活。 剩下三成則跟江森住的那間旅館一樣,是公職人員的家屬在經營。并且他們的經營范圍還不光是旅館,所有別的生意,這些地頭蛇們也都能而且已經插上一腳。 因此外面的人要是想來這里做買賣,八成都活不過兩個月。 工商、稅務、消防、安監、衛生、公安、工會、村委會、老人協會甚至婦聯,大家伙兒每隔一天上門光顧一次,那店基本就不用開了。而本地人,就完全不存在這種煩惱。 江森沿著青山路,走過較為安靜的公家小區。 隔著高墻的小區內,充滿小孩子快樂的歡笑聲。 孔雙喆家就住在這里頭。 但是江森沒進去過,具體樓棟位置和門牌號碼一概不知。 不然按道理,是應該進去拜訪一下。 走到青山路的盡頭,十字路口斜對面不遠處,就是青山民族自治鄉中學。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