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2章 私怨?-《寒門禍害》
第(1/3)頁
次日上午,徐府的管家親自帶人前往通政使司,將徐階昨晚寫好的那份請辭奏疏遞上,而后則拿著回執離開。
“徐閣老真要上疏請辭!”通政使司和一些前來呈送奏疏的官員見狀,不由得瞪起眼睛驚訝地道。
由于吏科右給事中王軍上疏彈劾當朝首輔徐階的事情昨日便已經傳開,今日徐階缺席早朝,很多官員都已經預判到徐階要上疏請辭。
盡管大家都已經有所預判,但親眼看到徐階真的要遞上請辭奏疏的時候,周圍的官員都是大為震驚。
有些官員亦是宛如徐階所料一般,臉上更是流露出匪夷所思的表情。
一直以來,大家都知道徐階想要除掉林晧然,但卻沒有想到林晧然已經有了如此驚人的實力,已經是要出手除掉徐階了。
從指使自己弟子王軍上疏彈劾,再到徐階將奏疏的奏疏呈上,林晧然離“成功”已然是一步之遙了。
通政使司,這是少有聚于一堂辦公的衙門。
端坐在正廳主桌的左通政使謝登之是徐黨中的一員,卻是當即下達指令道:“此乃首輔疏,汝等無須查驗,即刻封存送往大內!”
原本還想假借檢查奏疏行文是乎合制為由查看奏疏內容的官員聽到這個指令,卻是默默地交換一個眼色,卻是只能遵照著謝登之的指令行事。
幾個通政使司官員將徐階那一份奏疏放進箱中,而后在其他官員的監視下,將這個盛裝滿滿奏疏的箱子貼上封條,便交由其他官員將大箱子押送司禮監文書房。
隨著司禮監文書房地位的抬升,通政司已然是最大的政治斗爭犧牲品,往往都淪為轉送奏疏的清水衙門。
奏疏還沒有送到宮里,外界已經一片嘩然。
“首輔大人乃大明定海神針,豈容一個小小給事中如此編排!”
“往日種種自有后人道哉,而今挑起此等舊事,分明就是要擾亂朝政”
“徐閣老是憂國憂民之良相,若其離開乃大明之殤,汝等可愿與我上疏皇上挽留良相乎?”
……
隨著徐階上交辭呈的消息傳開,以徐黨為首的官員紛紛將矛頭指向王軍,同時相邀左右同僚一起上疏挽留徐階。
一個官員上疏請辭很是尋常,幾乎每個京城官員都有過這個舉動。通常而言,上疏挽留的官員越多越能證明這位朝堂大佬的地位和聲望,而皇上往往會更加忌憚,進而會選擇挽留。
徐階雖然這么多年沒有什么建樹,但卻是一個拉攏人心的政治高手。若不是林晧然的橫空出世,恐怕真會如某個科道言官所說一般:“惟務養交固寵,擅作威福,天下惟知有階,不知有陛下”。
盡管如此,徐階亦是有著很強的“群眾基礎”,很多官員紛紛進行了響應,一起上疏對徐階挽留。
當然,之所以有不少中立派會選擇挽留徐階,很大程度還是他們知道徐階跟隆慶走得近,且這種程度的彈劾根本無法扳倒徐階。
縱觀這個事情的前因后果,王軍所彈劾的事情算不得什么。
不管是徐階支持嘉靖修道,還是徐階主力重建萬壽宮,亦或者是彈劾的其他事情,這些事情的對與錯都存在著一定的爭議。
就像你咬定對方不是好人,對方真不是什么好人,但你拿不出證據那就是恣意揣測,甚至是一種誹謗行為。
特別王軍的對手是大明最狡詐的政客徐階,哪怕徐階在軍事上的種種不作為,像早前徐階對韋銀豹等叛賊的縱容而造成地方百姓遭受更大的危害。
徐階亦是有著一套行之有效的說詞:“自宋以兵屬樞密,用兵機宜,宰相已有不與,聞者至,我朝革丞相設六卿,兵事盡歸之兵部,閣臣之職止是票擬”。
正是借著這個看似權責分明的理由,便是將他嘉靖朝時期在軍事上的不作為,甚至軍事上的失誤推得一干二凈。
亦是如此,隨著徐黨官員和徐階的徒子徒孫的鼓動,很多對徐階進行挽留的奏疏紛紛飛向紫禁城。
六科廊,吏科廳內。
王軍跟往常般埋頭處理著手頭上的事務,卻是盯著吏部人事的變動情況,從而尋得一些不合理的任命進而攻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