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4章 理財會議-《寒門禍害》
第(2/3)頁
吳山狐疑地望了嚴訥一眼,輕嘆一聲道:“九邊的兵餉拖到今日,已然是迫在眉梢!第一批夏糧雖然到京,但全部都要運送宣府那邊,否則邊疆不寧!”
在回答這話的時候,吳山心里充滿疑惑。這個事情早已經不是什么秘密,跟徐階穿一條褲子的嚴訥不可能不知曉,卻不知嚴訥為何突然明知故問。
只是下一秒,他便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左都御史藩恩當即抱怨道:“這兵餉又要耗費幾十萬,當真是該省了一省了!”
“總憲大人此言大善,兵餉雖關乎北疆安寧,然今邊軍多有弊病,今朝廷財政不寬裕,不可虛耗也!”嚴訥當即附和地道。
郭樸等人若有所思地望了一眼嚴訥和藩恩,看著二人一唱一合,深知這二個人是有備而來。
縱觀當今朝堂,不論是糧稅和鹽稅,都不可再繼續加征。至于突發奇想的開銀礦,早證明是不可為之事。若是堅持在收入做文章,難免會得罪于人,甚至是落得不好的名聲。
此次的理財,實則還是在“節省”上下功夫。克扣宗藩祿米,無疑是最行之有效的辦法,但這種事情不可擺到臺面上。官員俸祿、水利工程開支和宮廷用度等,這些亦不合適提及。至于提議皇上削減修建道家修筑開支,卻是誰都不敢拿自己的烏紗帽開玩笑。
誰都沒有想到,徐黨面對皇上的難題,竟然是打算要在兵餉一事做文章。
“兵餉,關乎邊疆穩固,你們當真想要大明生靈涂炭嗎?”兵部尚書楊博提出異議道。
楊博,山西人士,嘉靖八年的進士,時方二十,可謂是年少得志。最初受任為啡知縣,調遷到長安,后被征召擔任兵部武庫清吏司主事,又任兵部職方清吏司郎中,調任山東提學副使,轉任督糧參政,后以右僉都御史巡撫甘肅,服喪歸來被授予兵部右侍郎總督邊鎮軍務,其后調任以兵部左侍郎總督薊遼,回朝出任兵部尚書其后調任薊遼總督,回朝任兵部尚書,加封太子太師。
雖然楊博只有五十多歲,但已經是官場的老資格,比在場的很多人的資歷都要深厚,特別在兵部擁有無人能比的威望。
當下徐黨想要對兵餉動心思,他那張國子臉當即斂了起來,怒目望向了嚴訥和藩恩二人。
“楊尚書,還請稍安勿躁!”嚴訥自然不想跟楊博發生沖突,當即出言寬慰道。
藩恩的資質最老,板著臉認真地道:“我們并沒有說不守,但現在邊軍弊病叢生,當下皇上連修座清心殿都擠不出銀子,難道兵部那邊就不該出一分力?或者說,兵部是你楊惟約的地盤,朝廷整頓一下都不成了嗎?”
這話不僅搬出了皇上,而且還掏出大義,當即便是駁得楊博臉紅耳赤,連忙進行否認。
只是他心理卻是明白,若朝廷真要整治邊軍弊病,這無疑算是一件好事。只是當下的出發點是要削減邊軍兵餉,不管是運用什么手段,削減的實則是邊軍的戰斗力。
都說胡宗憲是一代軍神,他卻不以為然。若不是胡宗憲得到了嚴嵩的支持,大筆的軍費和軍資都撥給胡宗憲,胡宗憲哪有能力剿滅東南倭寇。
當下削減邊軍兵餉,別說是要收復河套,面對蒙古大軍只能是守城自保了。
工部尚書雷禮眉頭微微蹙起,當即反對道:“本官不曾在兵部任職,但今蒙古騎兵屢犯邊境,每年洗劫擄掠邊境百姓,咱們應當加大兵餉供應,焉有克扣之理!”
“既非行伍出身,便休想妄議兵軍之事,省得貽笑大方!”藩恩當即便是針鋒相對,然后侃侃而談道:“朝廷每年撥付九邊的兵餉是以百萬計,然每年的防線猶如虛設,今有聞邊軍將領多行貪墨之舉,更是克扣兵卒餉銀或虛報兵丁騙取餉銀,此等種種劣病不清之?太祖有言:吾養兵百萬,不費民間一粒粟。今九邊軍士全懶朝廷,吸髓于民間,又豈能不糾之?”
聲音并不大,但顯得中氣十足,而表情亦是配合得當,宛如大明鐵骨錚錚的忠臣一般。
在說到最后之時,藩恩飽含深情地望向堂上,可惜他注定是要失望了,上面只有圣旨而不見嘉靖。
話音剛落,大理寺卿和左通政使連連點頭附和道:“此話不錯,咱們太祖創造了軍屯自給自足,如何搞得朝廷每年還要花費上百萬兩兵餉撥付于九邊,這兵餉確實要進行削減!”
雷禮的眉頭微微地蹙了一下,但最終沒有吭聲。
卻不是他認可了對方的觀點,而是他突然明白這個朝堂已經姓徐不姓嚴,他這個嚴黨余孽注定是要被清算的,他的觀點注定不會被采納。
且不說邊軍的情況如何,朝堂向邊軍撥付兵餉本就是慣例,這幫人為了達到克扣兵餉的目標,簡直就是在這里胡說八道。
這軍屯已經名存實亡,那些軍屯早被勛貴和官紳占了去。昔日大太監劉瑾要重新整理軍屯,結果被百官群起而攻訐,最終以謀逆處以凌遲。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