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在寫到農田水利方面時,他堅持“人力足以改造自然”的主張,極力稱頌“史起引漳水灌鄴、李冰鑿離堆通三江,秦開鄭國,漢作白溝”,主張“崇堤防以御水害”。 這實際上就是與傳統(tǒng)思想,即荀況的《天論》一脈相承的反天命觀點。 崔寔還是一個辯證唯物主義者。 在述正月“陳根可拔”時,他自注“此京師洛陽地區(qū)之法,其冀州遠郡各以其寒暑早晏,不拘于此”m. 述二月種植禾,三月種粳稻,四月種大小豆,自注均提到“美田欲稀,薄田欲調”。 就是說,對農事操作,要隨時、隨地、隨實際情況靈活掌握。 有趣的是,以農為本,商業(yè)起家崔寔在其另一代表作《政論》中,卻是這么說:“農桑勤而利薄,工商逸而入厚”。 “一谷不登,則饑餒流死”。 “國以民為根,民以谷為命,命盡則根拔,根拔則本顛,此最國家之毒憂……” 可見崔寔有著根深蒂固的農本思想。 崔寔在為母守孝期滿升任尚書的這一年,不可避免地惹上了黨禍官司,免歸鄉(xiāng)里。 靈帝建寧三年,患病身亡。 而這么一個出身貴族、官居尚書,有著豐富生產經營經驗的農學家,死時卻家徒四壁,連棺木都買不起,幸有眾好友相助,才得以安葬。 ...... 公元144年,漢順帝死后,梁太后抱著2歲的兒子繼位,定位為沖帝。 沖帝在位一年便夭折了。 梁太后與大將軍梁冀(順帝皇后之兄)密謀,選中8歲的質帝稱帝。 年僅10歲的質帝看不慣梁冀獨斷專權,當面稱梁冀為跋扈將軍。 梁冀一恨之下投毒殺害質帝。 建和二年(公元147年),15歲的劉志繼位,稱桓帝。 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梁太后去世,梁冀失去依靠,桓帝發(fā)動宮廷政變殺梁冀,梁冀滿門遭斬。 因為崔寔曾為大將軍梁冀的司馬,因此受株連被禁錮數年。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