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公元144年,漢順帝死后,梁太后抱著2歲的兒子繼位,定位為沖帝。 沖帝在位一年便夭折了。 梁太后與大將軍梁冀(順帝皇后之兄)密謀,選中8歲的質帝稱帝。 年僅10歲的質帝看不慣梁冀獨斷專權,當面稱梁冀為跋扈將軍。 梁冀一恨之下投毒殺害質帝。 建和二年(公元147年),15歲的劉志繼位,稱桓帝。 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梁太后去世,梁冀失去依靠,桓帝發動宮廷政變殺梁冀,梁冀滿門遭斬。 因為崔寔曾為大將軍梁冀的司馬,因此受株連被禁錮數年。 這時北方匈奴勢利逐漸被鮮卑代替,鮮卑屢屢侵犯邊境,經司空黃瓊推薦,崔寔再次被起用為遼東太守。 不久因母親去世獲準歸葬行孝,服喪過后,崔寔被拜為尚書。 這一時期發生“黨錮之爭”,漢桓帝時期,外戚與宦官的爭權奪利愈演愈烈。 以李膺、陳蕃為首的官僚集團,與以郭泰為首的太學生聯合起來,結成朋黨,猛烈抨擊宦官的黑暗統治。 宦官依靠皇權,兩次向黨人發動大規模和殘酷破孩活動,并最終使大部分黨人禁錮終身。 崔寔看到很多無辜的人被殺,自己又無能為力,只好稱病告老歸田。 包頭故地父母官崔寔雖是朝廷高官,但是他兩袖清風,家境貧寒,建寧三年(公元170年),崔寔去世。 去世時家中一無所有,《后漢書·崔骃傳》中稱“家徒四壁,無以殯殮”。 留下的只是空空四座墻壁,既沒有家具陳設,也沒有金銀財寶。 他生前的好友光祿勛楊賜和太仆袁逢等人合起來出資才買下棺槨將崔寔埋葬,曾為包頭故地五原太守的崔寔才得以入土為安。 ...... 備注:漢、唐、宋三代的廢涼、廢西論雖然流行,但并不意味著君王不喜歡涼州以及西域,導致其主要原因的是涼州以及西域無法持續穩定的為中原王朝輸血。 并且無法持續穩定的為中原王朝輸血,還要中原王朝耗費兵力組織軍隊,維護涼州以及西域的統治力。 同時,中原王朝還要面臨北方原始蠻族南下和各種因為天災、人災而起義的農民軍等等。 在這種多方面的夾擊下,中原王朝不得不偏向了廢涼、廢西論,但即始是這樣,漢唐宋也在各個某段時間,不惜耗費寶貴的軍力,進軍涼州以及西域。 ......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