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辭疾,不聽。行至孟津,上書極陳當世之失,即吞藥自殺。書奏,帝為暫絕修宮錢。』 這段文言文其實非常拗口,但具體的意思也非常簡單。 中平二年(185)二月,京師洛陽發生火災,南宮被毀。 宦官中常侍張讓、趙忠等勸靈帝稅田畝以修宮室、鑄銅人。 于是靈帝詔令天下,除正常租賦之外,畝稅十錢助修宮室。 又詔發州郡材木文石,運送京師,宦官從中為奸,刺吏、太守復增私調,百姓怨恨。 此外又規定,刺史、太守及茂才、孝廉遷除,皆要交納助軍修宮錢,除授大郡者要交納錢二、三千萬。 新官上任前,皆須先去西園講定錢數。 屆時交請,或有無法交齊而自殺者。 故新官到任,必競為搜刮百姓,聚斂財富以為補償,百姓因此而怨聲四起。 其實周文文看到這里,他立刻就聯想到明末崇禎即位后所發生的一系列糟糕事,人交錢當官,而新官到任,必搜刮百姓,導致百姓無法應對旱災,無法交稅不得不起義。 而有趣的是,靈帝和崇禎都很依靠宦官(太監),唐末和清末也都是宦官作亂進一步引發“災難”。 但如果問周文文,在這段文言文里面,對他最有用的是什么,周文文會覺得是“樂安太守陸康。” “難道說會是陸氏?” 周文文靈機一動,他想到了那個被孫氏三代折磨至死的陸遜陸氏大家族,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周文文還從《后漢書》,找到了關于陸康、陸氏的記載。 祖父陸續,事跡載于《后漢書·獨行列傳》,父親陸褒,“有志操”,朝廷多次征召為官都不就。 兄陸紆,陸遜祖父,東漢城門校尉,敏淑有思學,長子陸儁,陸康死后朝廷追念功績加封為郎中。 幼子陸績,有“懷橘陸郎”之典,后東吳官至郁林太守。 孫子陸宏,陸績長子,官至會稽南部都尉,陸績次子陸睿,官至長水校尉,陸績之女陸郁生,生于郁林郡,所以取名郁生。 陸儁之子陸尚,因陸康平定廬江之功被封為郎中。 從孫陸遜,東吳丞相。 自幼喪親而跟隨陸康居住,年長從叔陸績,在廬江讀書。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