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1978年,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土一批西漢木簡,內容大部分屬于軍事方面,雖然在軍隊各級編制上學者看法不同,但一校八百至一千的人數認識基本相同。 護羌校尉領有的軍隊(護羌校尉營)是直屬中央駐扎于邊地的邊防軍。 軍隊構成和兵員數目也與中央宿衛軍有一些差異。 將屯兵: “將屯”,據《史記·傅寬列傳》載:“徙為代相國,將屯。二歲,為代丞相,將屯。” 裴駟《集解》:“如淳日:‘既為相國,有警則將率而屯守也,’案:律謂勒兵而守日屯。” 《漢書·趙充國傳》載:“遷中郎將,將屯上谷。”意為典領邊郡屯兵,屯守邊郡。 “將屯兵”、“屯兵”是屯駐于邊郡的野戰部隊。 這種將屯兵主要由戍卒組成,東漢后戍卒減少,大量使用募兵和弛刑徒。 直屬護羌校尉營中編制內的將屯兵,是由戍卒、募兵和弛刑徒構成正規軍。 據《后漢書·鄧訓傳》載,張紆濫殺降羌引發羌人大起義后,和帝永元元年(89),鄧訓代為護羌校尉,“經常屯兵,不下二萬,轉運之費,空竭府帑。” 這二萬人是戰時兵員數。 待鄧訓安撫叛羌后,“遂罷屯兵,各令歸郡。 唯置馳刑徒二千余人,分以屯田,為貧人耕種,修理城郭塢壁而已。” 可見二千余人是平時的規模,主要是馳刑徒。 其余征發來的戍卒、花錢雇的募兵均被遣散了。 郡縣系統的邊地騎士: 郡縣系統的邊兵歸邊郡太守指揮。 這些軍隊構成復雜,但人數不少,足可獨擋一面。 《續漢書·百官志五》注引《漢官儀》曰:“邊郡太守各將萬騎,行障塞烽火追虜。” 邊郡太守往往稱作“郡將”,而太守府亦稱作“莫(幕)府”,不僅負責邊郡政務,也有統領屯兵和負責邊疆防務的責任。 西漢時邊郡太守經常拜為將軍領兵參戰。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