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柏林會戰的勝利,粉碎了德軍最高統帥部在柏林附近大量消耗蘇軍有生力量將戰爭拖延下去的圖謀,同時也標志著德國法西斯的滅亡和歐洲戰事的結束。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此時英美法等盟軍部隊其實已經在柏林外圍,但是他們沒有選擇與蘇聯一同進攻柏林,而是將這一歷史性的任務交給了蘇聯, 此時德國法西斯已經是困獸之斗,根本沒有任何翻盤的機會。 按理說,反法西斯盟軍也在另一戰線逼近,蘇聯只需要圍困柏林便可輕松獲得此戰的勝利,完全可以避免人員的巨大傷亡。 但蘇軍卻選擇了再三要求獨立進攻柏林,并且一路硬莽到底,最終以付出30多萬人的傷亡代價攻克柏林。 正如戰后艾森豪威爾所說,他之所以將柏林讓給蘇軍,是因為他知道柏林一役將使盟軍至少付出10萬名士兵的生命,顯然此話絕非虛言。 那么,蘇聯為什么要扛下所有的一切,他們此舉目的是什么呢,難道他們不知道其中厲害,亦或者只是因為戰斗民族的頭很鐵嗎? 不,蘇聯之所以想在短時間內攻占柏林,就是不希望給元首喘息的機會,將殘余部隊集中在柏林周圍。 如果對柏林進行長時間的圍困,只會更多的消耗蘇聯有生力量。 而在蘇德大戰中,蘇聯的衛國戰爭雖然取得了最終勝利,但卻為此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蘇聯當前的經濟狀況實在不允許戰爭拖得太久。 另外更重要的是,對于蘇聯而言,蘇德戰爭是一種恥辱性的存在,蘇聯軍民迫切希望能夠徹底的報仇雪恨。 而獨立攻下德國首都柏林,絕對是最好的復仇方式。 這不僅是民族精神意志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蘇聯一種至高的榮譽。 曾經殺得自己毫無還手之力的強大敵人,如今他們卻一步步敗在自己手里,最后連他們的首都也被自己獨立攻下來。 蘇聯需要也必須通過這樣的方式宣泄情感,獲得屬于他們的至高榮譽、洗刷恥辱,并用實力向全世界宣言。 所以,即便獨立攻擊柏林一定會消耗大量的資源,造成大量人員傷亡,但對于蘇聯而言卻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號外!號外!蘇聯攻克柏林,納粹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 “歐洲戰事結束,第三帝國轟然倒塌!”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