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邊上的楊鳳蘭身子倒在親娘的懷里,又開始撒嬌,“娘,謝謝您,愿意陪我。您和我爹最好了。” 還在親娘的懷里蹭蹭,全家最會撒嬌的就是楊鳳蘭,楊家最受寵的也是她。 岳母答應了下來,沈清和吊著的心放了下來。 “爹,娘,我明天就給大哥他們發封電報回去,告訴他們你們留在帝都過年的事情。” “好,也不用急在明天,最近發電報就行。” 回來已經差不多二十天,沈清和也開始到處找工作,拿著居委會街道辦開的證明,到處看看有哪兒在招工。 他想著先上一年班,看看情況再說,考大學已經沒啥戲了,他也不想再讀書。原主本來也是高中畢業,成績也不差。 只是工作似乎不咋好找,年底就沒有招工的工廠單位。 他也沒有閑著,找居委會接來糊紙盒的事情,用他的名義領來一些給媳婦兒和岳母打發時間。楊鳳蘭的戶口還有孩子們的戶口都在青山屯,孩子們的戶口隨媽,不過他們能常住帝都,也能解決孩子們讀書的問題。 居委會的干事們會幫著安排,這種事帝都各個居委會,街道辦到處都是。 如果不安頓好,是要出亂子的。 戶口等些年就有了,他們夫妻倆結婚時有結婚證,等他們結婚十年,加上他在帝都有房子,這些都不是事情,只是先要解決孩子的戶口,多一份口糧。 孩子的戶口,走走關系,就能提前解決。他雖是帝都人,卻沒有多少關系,必須多認識人。媳婦兒的戶口等些年,沒事。農村戶口就農村戶口。過一年兩年屯子里分地的時候,自家還能分到地。 到時,如果兩個小的還沒有轉戶口,也許還能分些地。 選了三個晴天,沈清和對所有人說是借了一個照相機,帶著岳父岳母還有妻兒滿帝都的轉悠,只要是名景點,都去轉悠一遍。 各種有名的小吃也吃的差不多,都嘗試過。 “爹,娘,累了吧,要不咱去泡泡澡,解解乏。”二十四孝女婿沈清和,手中還提著幾個袋子。 “去什么澡堂,費那錢,咱家的廁所可比那澡堂子好,還鋪著那锃光瓦亮的地磚,放上澡盆,也能泡。”楊父如今對小女婿滿意的不行。 沈清和改造家里,對外的說法是,妻子孩子不適應胡同四合院上廁所,他才改造的。 至于錢,和楊家人商量,絕對不能讓帝都認識的人,還有親哥親嫂子知道,父母留給他多少錢。 這些錢就說是借的,都是找楊家幾位哥哥姐姐,還有楊家一位有錢的表親借的錢。 院里有不少鄰居舉著大拇指夸贊沈清和,也有人暗地里說他傻帽,為了個上廁所,還花錢大動干戈。 楊父楊母也以為沈清和的改造是為了妻兒,家里現在改造的真好。特別是廚房,廁所,洗漱的地方,改造的真好。 兩間半的屋子都改了改,現在家里住的可舒服,兩個大炕,缺的家具也置辦齊啰,雖是舊家具,全是淘換來的,可是打磨以后,還蠻好用的。 “行,我回去給爹,娘多燒點熱水。” 如今小懷遠,和爸爸已經非常熟悉,在爸爸背上,用小胖手玩帽子。 今天是周日,一早上,剛吃完早飯,就聽到哥嫂的聲音。 從回來的第一天和親哥見了一面,之后就再也沒有見過,他也不知道親哥親嫂現在住的得讓,雖知道他們家是在單位家屬區,但沈清和最近也忙,就沒有想起來去看看。 反正那嫂子也不歡迎他,一直記恨他得到了爸媽留下來的全部存款。 要不也不會他們回來的第一天,帶著孩子們回姥姥姥爺家,也不回來看看從沒有見過的弟媳婦侄子侄女,他當天主動問過哥,說是家里收拾停當以后,下個周日上他家看看,可是哥的腦袋都快搖擺掉。 說,不用去,以后等孩子們放假再說。 看哥那個樣子,也知道在家就是個妻管嚴,是在家沒法做主的那個。明顯是大嫂不愿意與他一家人來往。 回城的這段日子,沈清和有意識無意識的淡忘了大哥一家人,侄子侄女沒見過幾次,感情肯定有但是也不是多深,說的不好聽,還沒有與楊家的一群侄子侄女的感情深。 坐在炕上,逗弄著一歲多一點點的兒子,小家伙在炕上晃晃悠悠的走來走去,走一兩步晃一下,別提多逗。 媛媛坐在炕的另一頭,一直拍手,“弟弟,來姐姐這兒。” 小手拍的歡快,媛媛現在最喜歡黏著爸爸,依偎在爸爸的身邊,時不時的還與爸爸說上一句話。 門口掛著厚厚的簾子,也看不到外面,沈清杰是過來收房租的,屬于他的兩間房租給了別人。 他也有心想讓妻子與弟弟見面,總不能他們不見面吧。 可是妻子一直緩不過氣來,還計較父母把存款給了老弟,他明白父母當初為什么要那么做,換成是他,也可能那么做。 老弟下鄉去插隊,第一次探親回帝都的時候,又黑又瘦,嚇壞了爸媽。后來一去就是很多年,爸媽臨走之前都以為小和很難再回城,會一輩子都留在農村,給他留兩間半的屋子也是想著以后萬一有機會能回來,有個落腳的地方。 存款給他,也是想著以后讓他在農村都日子好過一點。 至于自己,和妻子都有工作,還有他結婚時,父母也花了不少錢,他們雖然沒有給自己留下什么錢,但是他們得到單位分配的房子以后,爸媽給他們添置了不少的物件,都是需要錢的。 還有就是,他結婚時,與妻子一人一塊手表,還有父母掏錢買的一輛新自行車,以及家里后來添置的新床,都是家里添置的。 小和結婚的時候,家里啥也沒有去,人家在鄉下住的房子還是老岳父一家給蓋的。 他們作為男方,別的幫不了,錢應該給吧。 對于妻子的憤恨,他已經勸說不了,該說的以前都說過,現在唯一要做的就是不再多說。 沈清杰有三個孩子,最小的也有四歲,都比沈清和家里的孩子大,最大的那個已經十歲,是個男孩已經開始知事,懂得辨別一些是非對錯。 蔡秀萍與租客收完房租,撇了一眼隔壁的小叔子一家,門是開著的,雖然用布簾子隔著,也應該能聽見自家一家人說話的聲音。 可是小叔子跟沒有聽到似的,也不出來打聲招呼,譜還挺大。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