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一邊和觀眾閑扯,一邊快步向著【楊柳巷】走去,不到半個小時,李瀟就來到了【楊柳巷】的門口。 【楊柳巷】位于一個小巷子內,是一棟民居改建成的商鋪。 李瀟拿著攝像機轉了一圈,排在了長長的隊伍最后,趁著排隊的時間,他給觀眾介紹道“【楊柳巷】原本只是一個早點攤,創始人揚德順在那年的下崗潮里丟了工作。 雖然妻子還有工作,但是家中有老人有孩子,根本不可能靠著一個人養活。 于是,楊德順就在自家的院子支起了一個早餐攤子,一開始只是賣粥,面,包子。 來這里光顧的都是左鄰右里,畢竟這在巷子里,又不是大馬路上,普通人根本不知道。 生意也不溫不火的,勉強掙兩個辛苦錢。 轉機出現在楊德順開這間早餐店的第六年,一個從國營飯店退休的老師傅回到老家。 而這個國營飯店的師傅的老家就在這條巷子里,這個師傅姓柳,全名柳愛國。 柳師傅回到這里看到楊德順的早餐店不溫不火,也沒有指導的意思。 畢竟那時候,對于自家的手藝還是很寶貝的,很多人甚至還有著傳男不傳女的習慣,就更不要說傳給外人了。 不過后來一個雨天里,柳師傅買菜回家的時候不小心摔在了巷子里,因為那個時間段大人都去上班,小孩也去上學了。 根本沒人聽到,唯獨正在打掃衛生的楊德順聽到了。 楊德順立馬就放下手上的東西,過去把老人扶起來了。 后來的事情也就順理成章了,柳愛國為了感謝楊德順的救命之恩,把自己的大半手藝教了給他。 不過楊德順也不是什么心靈手巧的人,學了很久,學得最好的也就是這個灌湯包。 于是啊,這個灌湯包,就成了楊德順早點店的招牌。 因為做的好,周圍越來越多人知道,生意也越發的好。 后來柳師傅年紀太大走了,楊德順為了感念師傅傳業的恩德,就把自己的早餐店,改名為楊柳巷,意為,楊德順與柳愛國在這條巷子的故事的意思。” 李瀟的聲音不小,周圍原本在排隊的旅客和附近居民也紛紛看過來。 其中一個上了年紀的老頭,看著像是附近居民,難得聽到有人居然說起【楊柳巷】的故事,眼中也不由露出懷念。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