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枯木的左側有著一條寬度大約三米多的溝壑,溝壑深淺不一,從十幾厘米到一米都有。 其中的沙土寸草不生,荒涼皸裂,孤獨的嵌著幾塊石頭。 不過根據溝壑邊緣一些隱約可見的分層跡象以及溝壑長度不難判斷。 這在很早很早之前,曾經是一條清澈的小河。 河流的源頭應該來自遠處的一座山峰,盡頭未知。 在青丘鼎盛輝煌之時。 也許有很多幼小的狐貍喜歡在這里玩耍。 然而如今青丘寂滅,曾經歡樂的身影也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 溝壑邊只留下了幾枚淺淺的足印,以及...... 三五具的骨架。 這幾具骨架有大有小,零散的分布在樹木周圍,一些關節已經消散在了歲月里。 林子明先是警惕的周到附近,用神念檢查了周圍一圈。 發現沒有異常后,看向了狐類專家易安: “易教授,麻煩你了。” 一旁的易安輕輕點了點頭,帶上手套,取出了一副放大鏡。 接著走到幾具狐貍骨架身邊,低頭開始檢查了起來。 狐類研究。 這是一個本土非常非常冷門的科目。 有多冷門呢? 它冷到平均3.4年才能出一篇SCI,冷到國內從事相關研究的教授職稱數量只有8個。 更冷到國內單獨設立的狐屬研究實驗室只有四個。 當然了。 掛著研究養殖基地的倒是不少。 但這些基地有只算一個,幾乎都是只養殖不研究,純商業化路線。 沒辦法。 狐貍這個科屬盤子太小了。 絕大多數專家都是直接把它涵蓋在了某個研究課題內,不會獨立的去研究——比如崔曉峰就是這種情況。 也正因如此。 易安在青丘項目中的重要性也自然不言而喻。 過了大概十多分鐘。 易安一臉思色的抬起頭,擰著眉毛對林子明說道: “林上校,這幾具骨架不太對勁。” 林子明聞言,頓時眉頭一揚: 不對勁才好啊,要是對勁了那還怎么發現問題? 當然了。 這種話只是他的心理想法,當然不會表述出來,因此明面上他還是比較好奇的: “哦?易教授,怎么個不對勁法?” 易安推了推眼鏡,解釋道: “狐貍這種生物,在本土其實是個存有非常多疑問的科屬。 說出來大家可能不信——狐貍出現在地球上的具體時間,目前連個范圍性的公認都不存在。 有的說五百萬年,有的說三百萬年,還有的說五十萬年。 當下最新的推論是現代肉食類動物的祖先是古貓獸,差不多距今4000萬-5000萬年以前吧。 然后就沒了你敢信?”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