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一日后。 薪火營地語言項目組研究室內。 營地的主要干部匯聚一堂。 林子明有些好奇的打量著一個黑色的小方盒子: “馬教授,這玩意真有用?” 一旁的馬寧朝他撇了撇嘴,雙手交叉在胸前: “這可是我們語言項目組在大本營協助下制造出的同聲翻譯機,已經做過多次試驗了,不信你可以試試嘛?!? 沒錯。 正如馬寧所說。 兔子們制造出同聲翻譯機啦! 此時距離赤縣城與兔子們正式簽訂貿易協議,已經過去了整整十一天的時間。 在這段時間里。 馬寧所帶領的語言小組,幾乎在晝夜不停的分析著大莫界的語言和文字。 畢竟語言不通,是雙方目前所遇到的最大溝通壁壘之一。 不過。 在這次語言分析過程中,起到最大作用的不是馬寧,也不是魏念東。 而是那位寫下春聯的穿越者——程世清。 在這位語文老師臨終前所著的語言材料中,總共記錄了九千余個與漢字對標的大莫詞匯。 甚至還有兩枚玉簡刻錄了清晰的發音,并且代代傳承。 要知道,新華字典也不過才一萬多個字呢。 或許和魏思明留下的那封信一樣。 程世清的這份教材也同樣包含了無數種復雜的情感,以及那一絲絲虛無縹緲的期待。 這是一位游子對故土文化傳承的執念與寄思。 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對本職的完美詮釋。 有了程世清留下的這份教材。 項目組在魏念東這位雙語天才的協助下,對大莫語系進行了詳盡而準確的解析。 團隊最終匯總出了六千余個常見的大莫文字,以及一萬五千余個次常用大莫文字。 而華夏漢字與之對應的數字則是2500與7000左右。 畢竟大莫界的歷史要比華夏還古老一些,光修煉史就有數萬年之久。 加之其地幅廣袤,社會結構特殊。 語言復雜度比華夏高是很正常的事情。 語言匯編完成后,接下來的事就很簡單了。 馬寧等人將這些材料整理成了一份詳盡的圖音文件,傳送回了社科院旗下的語言研究所。 語言研究所在中科院的協助下,借助超級計算機‘芒種’進行了聲調解析。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