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鹽場專營-《大明圣皇》
第(2/3)頁
不過,徐光啟等人沒有出聲,而是在翻看熊文燦關于曬鹽法的本子,上面的記載比較詳細,是個很好的參考。
很快,他看完了,然后輪到王在晉和錢龍錫,等他們兩人看完,徐光啟才開口道,“從熊大人的冊子記載看來,曬鹽法的產量百倍于煮鹽法,而且更節省人力,臣以為可以推廣。”
“附議。”錢龍錫和王在晉一起說道。
在洪武年間,全國的鹽引不過一百三十萬引,而一引也就四百斤的樣子,也就是兩石鹽。這個產量,著實不多,換算成噸的話,也才二十六萬噸。
縱然現在到了明末,生產有所發展,也不過才翻番,頂天天五十萬噸,這還是包括了陜西的青鹽、四川的井鹽等。
而后世呢,光是長蘆鹽場一地,就能產鹽三百萬噸,縱然此時技術粗糙,達不到后世的程度,但十分之一也能期望一下。
如此一來,光是長蘆一地,就能供應半個大明了。當然,鹽多了,便宜后,百姓吃的多,需求就多,但就算如此,曬鹽法的廣闊前景,還是能看的到的。
“既然諸位都同意推廣曬鹽法,那這鹽業如何管理,該拿出一個章程來。”朱由檢慎重道。
上次只是一個大概的說法,到底如何運營,沒有具體成法,今天要商量商量。
“曬鹽法推廣后,鹽場官府專營,決不再交給商人專營。”朱由檢斬釘截鐵道。
漢唐以降,鹽業都是官府專營,也就宋朝開始,引入了商人,然而大明對商人的管理完全沒有宋朝規范,卻又學著引入商人,最終導致商人失控,鹽法崩潰。
就算萬歷事情有所改革,依然無法挽救,一年鹽稅,僅僅百余萬兩,堪稱歷朝歷代的笑柄。
深知其中弊端的朱由檢,絕對不會再次將鹽法交到商人手中。明末的商人根本就是扭曲了,完全沒有一點國家的觀念,這種關系到國計民生的要命產業,是決不能再次交出去。
錢龍錫和徐光啟對視一眼,皇帝話語中的決心,他們全都哦體會到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