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 九月底出了一件讓胤禛頗為煩惱的事情——湖南永興有一位失意的曾姓文人,早年曾經(jīng)參加科舉,中過秀才,但此后屢試不第。 到了中年,在種種謀生的壓力之下,即使傲骨錚錚,也萬般無奈。 他終于放棄了科舉,只靠教書為生,人稱蒲潭先生。 蒲潭先生喜談道學,還曾經(jīng)專程趕赴西安,在去往總督衙門的路上等了足足一個月,終于攔住了川陜總督,并遞上書信,策動謀反。 在這封書信中,他一口氣列出了當今天子的十大罪行——謀父,逼母,弒兄,屠弟,好殺…… 通篇只有一個中心思想:胤禛乃是古往今來少見的暴君。 不配坐在這個位置上。 總督大人本來坐在轎子之中,看見有個潦倒書生模樣的中年人給自己遞了一封書信,原還以為不過就是奪田分產(chǎn)之類的冤案,于是順手就讓旁邊的差役將書信接了過來。 誰知道打開書信,看見了滿紙都是這樣的話語,總督大人只驚得目瞪口呆,又見那書生已經(jīng)當街而立,手中拿著同樣的一封書信,大聲讀了起來,引得周圍百姓紛紛駐足。 總督趕緊讓人將曾姓文人給塞上嘴,扣押了起來。 同時,他不敢有所隱瞞,立即便將這件事上書奏報給了遠在京城的天子。 當然,在這第一封折子之中,川陜總督?jīng)]敢將那文人的原話直接寫在了奏折里,只是委婉的轉(zhuǎn)述了一下。 這當然是因為怕萬歲看了之后,當場暴怒,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胤禛看了之后,雖然心中十分不痛快,但也拿出了萬乘之君的胸襟氣度,親自下了旨意——“遇此種怪物,不得不有一番出奇料理,親耳一聽可也。” 他讓審押此書生的川陜總督要心平氣和的開導這文人。 他認為既然出了這樣的事情,一味的責罰是沒有用的。 要對這文人要有寬慰,更要有引導,引導他有徹底悔悟的變化之心。 但是這封折子剛剛發(fā)出去沒多久,胤禛就琢磨出了不對勁。 越想越不對勁。 川陜總督顯然是有所委婉隱瞞。 倘若那文人說的只是總督報上來的這些字句,堂堂封疆大吏,何至于緊張到如此地步,立即便慌慌張張的要將折子遞到京城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