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是!” … 西岐城。 姬昌歸來,無數(shù)百姓歡欣鼓舞,西岐城中熱鬧無比。 許多百姓圍在王宮外,呼喊著姬昌的名字。 不得不說,在整個西岐,姬昌還是極富盛名的,威望無人可及! “西岐圣賢”又豈是浪得虛名的! 而在王宮之中,又是另一番情形—— 各路諸侯得知姬昌歸來,紛紛前往拜見。 此刻王宮之中,亦是人滿為患。 早朝大殿,姬昌換了一身冕服,頭戴冠冕,坐在王位之上。 短短一個多月不見,他似乎又蒼老了許多。 而武王姬發(fā),此刻卻恭恭敬敬地站在旁邊候著。 殿內(nèi),則是各路諸侯和西周的文武百官。 “大王千歲千歲千千歲!” 以散宜生和南宮適為首,眾人神色激動,紛紛朝著姬昌行禮。 “平身!” 姬昌輕輕抬手,看著殿內(nèi)文武,眼中也滿是感慨。 “孤出行不過短短一個多月,但如今返鄉(xiāng),卻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倍感家鄉(xiāng)親啊!” 姬昌看著文武百官,站起身來,感慨地道:“如今我西岐立國,國泰民安,抵擋了殷商的討伐,名揚天下!這一切,全仰仗眾愛卿了!” “謝大王!” 百官再次躬身,神色激動。 南宮適道:“大王,為國分憂,此乃臣等分內(nèi)之事!” “南宮將軍說的對!為國分憂,此乃臣等分內(nèi)之事!” “臣等俱是西周之臣,如今大王歸周,臣等心里也就放心了!” “正是!那殷商屢犯我大周,如今大王歸來,我西岐有了主心骨,何懼那殷商王朝!” “對!臣等請大王下令,出兵伐商,衛(wèi)我西岐百姓!” “臣附議!” “臣等附議!” 百官紛紛開口,其中,不少諸侯也是興奮地表態(tài)。 旁邊,散宜生見到這一幕,心中松了一口氣,上前拱手道:“啟稟大王,自大王遇刺后,我西岐無主,后紫薇大帝顯靈,敕封二公子姬發(fā)為武王,代理朝政,但那殷商舉兵來伐,幸虧諸位侯爺出兵援助,我西岐才能得以安生!” 姬昌微微點頭,看著眾諸侯,道:“此事孤已知曉!孤代大周,代西岐無數(shù)百姓,多謝諸位能夠深明大義,保我西周!” 姬昌說著,朝著眾諸侯所站的方向,躬身便是一禮。 “大王!大王使不得!” “臣等何德何能,敢受大王如此大禮!” “正是!我等俱為西周臣子,保家衛(wèi)國,乃是臣等本分!大王莫要折煞臣等!” 眾諸侯大驚,紛紛回禮。 同時,心中也是不由升起一股士為知己者死的感覺! 西周有如此賢主,何愁不興啊! 姬昌起身,微笑點頭,道:“我大周有眾位愛卿,又何懼那殷商王朝!孤心幸甚啊!” “大王圣明!” 眾人再次行禮。 姬昌微笑頷首,隨后看向殿下文官旁邊站著的一位身披道袍,手持拂塵的道人,作揖道: “孤王能夠從妖孽手中逃得一命,并且平安歸周,全靠大法師相救,孤王在此,也替我西周無數(shù)百姓,多謝大法師!” 百官亦是齊齊轉(zhuǎn)身,臉色肅然,拱手道: “多謝大法師,救我西周大王,救我西周百姓!” 靈寶大法師是一個四十來歲的中年人,頜下留須,頭挽雙髻,穿一身黑白兩色道袍,氣勢高深,宛如一真正的仙家之士,令人不由得便會生出崇敬之情。 “文王不必拘禮!” 面對眾人道謝,靈寶大法師稽首回了一禮,道:“當今人皇無道,致使天下大亂,生靈涂炭,貧道身為修道之人,自然不可坐視不理!” “此行下山,除了送文王歸周之外,貧道也會與我?guī)孜粠熜忠黄穑粼诖笊蹋渫醴ド蹋瑥U黜人皇,另立新政,使天下安穩(wěn),貧道再回山復師命!” “大法師慈悲!” 姬昌臉色欣喜,作揖道:“有大法師相助,我大周必能完成伐商大業(yè),救萬民于水火之中!” “文王客氣了!” 靈寶大法師稽首道:“如此貧道也就不打擾諸位了,貧道先去拜會我諸位師兄弟,待出征之日,再助文王東出伐商!” “大法師請便!” 姬昌點點頭,然后看向散宜生,道:“丞相,你代孤王送大法師前往諸位道長歇息之處!” “不必勞煩丞相了!” 靈寶稽首道:“多謝文王好意,貧道自行前往便可!” 話音落下,只見殿內(nèi)清光一閃,而靈寶大法師的身影,已然消失不見。 眾人驚嘆不已。 “這就是仙家道術嗎?端的奇特!” “是啊!不知能否有幸,拜這大法師為師,與他學習道家法術!” “不過這大法師看起來好年輕啊!老夫都七十有三了,不知道大法師會不會收下老夫?” “拉倒吧!人家比你爺爺年紀還大……” … “眾位愛卿!” 待靈寶大法師離去,姬昌擺了擺手,見眾人安靜下來,才道:“西岐之事,孤已聽丞相和我兒姬發(fā)所說!” “如今,孤雖歸來,但孤畢竟年紀也大了,所以孤便只坐鎮(zhèn)王宮,替我兒處理一下西岐城中之事,東征伐商,還是由我兒姬發(fā)親自前往!” 說著,姬昌看到南宮適等武將,道:“諸位將軍,我兒姬發(fā)尚且年幼,不諳軍事,日后伐商,還望諸位將軍能夠多包容我兒!” 南宮適臉色肅然,拱手道:“還請大王放心,末將等人,一定竭盡全力,輔佐姬發(fā)公子!” 姬昌搖了搖頭,道:“自今日后,孤雖代理朝政,但希望諸位記住一點,我兒姬發(fā),仍然是西岐國君!禮不可廢!一國之中,豈能有兩位國君!”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