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因王熙鳳咬死了,想等賈珍主動找上門來,再趁機提起襲爵的事,故此來家也不得不暫時偃旗息鼓。 而烏西人侵擾海疆的事情,卻是愈演愈烈。 隆源三年五月初四,烏西人的艦隊突然出現在長江入海口,并對鉗制海口的海定、海鎮二縣發起了攻擊。 好在海定海鎮縣內,都修有大量的沿海炮臺。 雙方鏖戰了兩日,烏西國的艦隊未能討到什么好處,又因擔心補給問題,故而只得暫時南撤。 到五月底,烏西人甚至解除了對羊城港的封鎖,轉而派了使者與兩廣官員進行磋商。 期望夏國能恢復與烏西國的貿易往來,并對烏西國官商受到損失進行賠償,同時準許一些產自身毒的特殊藥品,能夠進入夏國公開發售。 這等無理的要求,自是被朝廷斷然拒絕。 但由此引發的嘩然與質疑,卻并未因為朝廷的強硬態度,就此銷聲匿跡——畢竟大夏立國六十余年,還從未吃過這么大的虧。 而隨著許多信息陸續公開,民眾對于當年太祖當年窮兵黷武,籌建‘藍海水師’的看法,也起了一百八十度的轉彎。 尤其在發現,那海定、海鎮兩縣的炮臺,竟然也都是太祖年間修筑的,盛贊太祖高瞻遠矚的輿論,便喧囂塵上。 而相對的,世宗皇帝的聲譽,則是大打折扣——既然窮兵黷武成了高瞻遠矚,體恤民情自然也就成了鼠目寸光。 即便朝廷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輿情引導和壓制,卻還是難以扭轉民間的風向。 而這股風潮還未過去,今上立意改革工部、水師的消息,又在六月里占據了各大版面。 大方向上,朝中群臣也認同工部和水師,都需要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改革,以便在大幅提升軍艦質量的前提下,重新建立一支足以與洋夷抗衡的艦隊。 但在一些小細節上,君臣之間卻是意見相左。 比如皇帝有意將工部虞衡清吏司,拆分成百工司與軍械司,并在這兩個部門里提拔一些匠人,充任中層官員。 文臣們對拆分虞衡清吏司意見不大,對于新部門名稱不夠文雅的遺憾,也勉強能夠接受。 但對于超拔能工巧匠,在工部擔當中層官員一事,卻是頗有微詞。 自世宗皇帝以來,工部雖仍有部分能工巧匠被授以官身,但一般也就只能擔任九品、從九品,甚至不入流的小吏。 終其一生能達到八品的,都是鳳毛麟角的存在。 而依照隆源帝的意思,卻是要把匠人為官的天花板,再次拔高到六品主事,甚至是五品郎中的程度。 這可就動了文臣們的奶酪。 于是打從六月底,各家報紙就開始大肆刊發佚名文章,抨擊朝廷尊卑倒置有辱斯文。 等這些文章刊酵了一段時間之后,朝中又有人將之抬高為‘輿情’,在七月中旬聯名上奏,懇請皇帝三思而行,萬不可違背民意。 …………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