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所以在農(nóng)村就有專門的撿瓦師傅,還是一門比較吃香的手藝。”鐘國正接著說道,“撿瓦看似容易做事難,特別是做好更加不容易,既要手腳輕巧,效果好,不損瓦片,又要動作麻利,效率高,時間要快。” “我們那里有一個叫木馬橋的地方,有一個姓周的撿瓦師傅,他天生性格憨厚,為人忠實,做事認真,一板一眼,質(zhì)量好,但速度慢,別人一天撿完,他要兩天才能撿完。所以喊他撿瓦的人并不是很多。”鐘國正邊喝著白開水邊說道。 “有一年冬天,周師傅到妹妹家作客。那天,正下暴雨,來串門的妹夫堂嫂抱怨說,家里的瓦才請本地師傅撿了,還是漏雨厲害,跟沒撿一樣,白花工錢。周師傅的妹妹就安慰說,自己的哥哥就是撿瓦師傅,等雨停了,免費幫你們撿一次瓦。”鐘國正不緊不慢的說道。 “雨停后,周師傅爬上她妹妹那堂嫂的屋頂,一遍遍的翻撿起來。他赤腳走上屋頂,一疊一疊的將鋪瓦揭開,再一片一片的重新蓋好,動作嫻熟流暢,既輕盈又穩(wěn)重,蓋好的瓦片重疊部分間隔均勻,整齊有序。慢工出細活,兩間房頂用了足足三天時間才完工。”鐘國正繼續(xù)說道。 “也許是老天爺要檢驗一下周師傅撿瓦手藝的高低,周師傅撿完瓦的當(dāng)晚,天就突刮大風(fēng),下起了傾盆大雨,整整一個晚上,都沒有停過哄么雨。害得不少人家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而周師傅撿過瓦的屋,卻一點水都沒有漏。” “周師傅妹妹的堂嫂十分高興,不僅主動給周師傅開了工錢,還在村里逢人就說,全靠周師傅,否則家里沒法住了。” “以前和周師傅妹妹堂嫂有過同樣經(jīng)歷的村民,都不相信她說的話,就紛紛跑到他們家里去看究竟,見她家里干干爽爽的,抬頭看,房頂不現(xiàn)一處縫隙,不見一線明光,一看就是老師傅的手藝,不像本地師傅,撿瓦之后房頂像滿天星,亮光點點。” “來看過房子的人,原打算請人撿瓦但沒來得及撿的,就向周師傅妹妹的堂嫂打聽,是從哪里請來的師傅。周師傅妹妹的堂嫂,就很自豪的說:‘是我堂弟媳親哥,木馬橋的師傅!’” “從此之后,人們爭著請周師傅撿瓦。就這樣,周師傅在妹夫家的村子成了香餑餑,被一家家的請過去,一干就是一個冬天。” “第二年春雨季節(jié),凡是周師傅撿過瓦的房子,沒有一間漏雨的。飯前茶后,村民們對周師傅的手藝交口稱贊,一傳十,十傳百,周邊村民都知道了周師傅。” “因他是木馬橋人,常年在瓦背上干活,皮膚被太陽曬得老黑,人顯得蒼老,撿瓦手藝又精湛,所以人們在傳贊他時,尊稱他為‘木馬橋老師傅’。” “‘木馬橋老師傅’的稱呼就這樣慢慢的傳開了。但墻內(nèi)開花墻外香。當(dāng)時,木馬橋本地的人,也都不曉得‘木馬橋老師傅’這個稱呼,到底是哄么意思。” “一直過了很久以后,木馬橋的人才曉得,這是別個地方的人對撿瓦匠周師傅的專用尊稱,才開始對周師傅刮目相看,漸漸的,墻內(nèi)也香了起來。后來,周師傅老死,再后來,人們就把很厲害的撿瓦匠都稱作‘木馬橋老師傅’。就這樣,‘木馬橋老師傅’的稱呼,一代又一代的流傳了下來,它的內(nèi)涵也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延伸和拓展,漸漸地演變成為對農(nóng)村具有某種精湛的技藝專長的匠人的一種尊稱。? “這是正版的老師傅的故事。但是,油來由于還有另外一個老師傅的故事,慢慢的,正版的故事被人淡忘了,野版的老師傅故事,反而成了流行更加廣泛的老師傅故事。還真應(yīng)了那句哄么家花沒有野花香的說法。”鐘國正感嘆道。 “還有這么的事?”黎悠璽不相信的問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