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三十二章 勾股解 “終于成了?!敝軌舫奸L出一口氣。 周夢臣思來想去,基于實用性,易與理解,并且又不能太過淺顯的原則。放棄了寫一部分從零開始的數學書。 實用性,是古代數學,乃至中國人的習慣了,一個東西只要對人有用,就會很快被接受,但是如果沒有用,那就束之高閣。說古代人短視也好,這卻是一個事實。中國人連求神拜佛都這樣的,更不要數學了。 如果周夢臣弄的數學,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力了。 易與理解,這是周夢臣對與自己的要求,他并不是要出一本專著來顯擺自己的。而是想更多的傳播自己的從后世帶來的知識。 至于不能太過淺顯,這也是同樣的。 無他,前文已經說過了。 中國古代數學水平之高,可以說,大部分現代人也未必能與古代數學家討論數學。 后世都覺得中國數學好,尤其是基礎數學好,是中國教育制度的原因,但這僅僅是原因之一,蓋因從古代開始,中國數學一直很好,特別是在解決現實問題上,從來如此。橫向比較的話,不管什么時候,外國人對基礎數學的掌握,未必勝過當時的中國人。 周夢臣出試卷考了一下程大位,也覺得程大位的數學水平,已經達到后世初中生的標準,并不需要他從最基礎的交起。 不過,周夢臣也發現了程大位一個重要缺陷。 那就是幾何方面不大行。 這也是中國數學的一個小問題。 并不是說中國古代就沒有幾何。而是中國古代數學對方位,角度方面并不看重,他們看重的是計算。在古代數學之中,是沒有角度概念的,在天文上,雖然有角度,但是角度也不是三百六十度制,各家天文學家有不同的算法,但都是一個分數,有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制的,還有別的數字。 這些更多是計算天體運行的軌跡。 這個概念也沒有引申到其他方面。 而且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書籍傳承不易。 拿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劉徽注本《九章算術》是有配圖的,劉徽用很多張圖來解釋一些數學問題,但是后世流傳的九章算術版本,根本沒有一張有圖,即便是有圖的,也是后人按著劉徽的文字給補上去的,是不是劉徽的本意,就不知道了。 這是一個普遍現象,一來作圖沒有一個通用的畫法,每一個數學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再則圖畫比文字更加難以保存與抄寫。 這也導致了,古代數學家更喜歡用文字來表達。 綜合以上種種,周夢臣就選擇了一個切入點,就是幾何方面。 雖然《幾何原本》大名鼎鼎,但是周夢臣并沒有看過。 畢竟《幾何原本》之中的知識已經分解到教科書之中了,對于大部分經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來說,基本沒有看得必要,即便有學習數學知識的心理,也可以看一些別的數學書,而不是這一本。 不過,《幾何原本》的體例,周夢臣是聽說過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