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荀彧也建議曹操先取呂布。曹操擔心關中,彧曰:‘關中將帥以十數,莫能相一,唯韓遂、馬超最強.彼見山東方爭,必各擁眾自保.今若撫以恩德,遣使連和,相持雖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東,足以不動.鍾繇可屬以西事.則公無憂矣.’讀史可知,荀彧保了曹操西境十年平安。” “要說神機妙算,荀彧更是早早料定顏良文丑一戰可定,田豐會惹怒袁紹,許攸會背叛袁紹,而后續發展和荀彧所料分毫未差:‘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 “所以《三國志》才會感慨:‘審配以許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紹;顏良、文丑臨陣授首;田豐以諫見誅:皆如彧所策。’” “官渡之戰的幾大功臣:斬顏良文丑,荀攸計也;派徐晃襲擊袁紹糧草,荀攸計也;力勸曹操擊烏巢,荀攸賈詡計也;勸曹操受降張郃,荀攸計也。官渡之戰,也可說是荀彧謀劃大的戰略,荀攸負責具體實施,此戰能勝,二荀功莫大焉。” 眾人急忙再去看書,此時重讀此節,又有了諸多新的感悟,都覺得這本《三國演義》博大精深,絕非是粗度一遍就能看懂的尋常文學作品。 等這群人離開書店時,女店員劉露尋個時機偷偷叫住沈小峰,主動問他要微信號碼,讓沈小峰感到異常的驚喜。 《三國演義》銷量非常恐怖,但其實也并不是每個人都是買來讀的,其中也有單純為了支持李潯而買書收藏的,更有明知《三國演義》早晚會拍成電視劇,自己提前買來原著,等電視劇上映時就可以顯擺劇透的,總之《三國演義》的銷量非常喜人,各地經銷商都樂得嘴都合不攏。 現在各地書商為了搶書,甚至合同都不簽就直接往出版社賬號里打錢的,反正我錢打給你了,你必須給我書! 為了多拿貨,大家已經使出渾身解數。好在此次首印數量達到驚人的800萬冊,各地備貨充足,絕大多數地方都沒有出現短期內售罄的情況。 但讓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三國演義》雖然備貨充足,可《三國志》不行啊!史書本來就是小眾書籍,《三國志》又是小眾中的小眾,所以各地不太可能有太多的存貨,可隨著《三國演義》的爆火,導致越來越多人選擇買一本《三國志》來兩相對照的看,于是突然間,往年一個月也難賣出一兩本的《三國志》竟然也突然成了緊俏貨,各地書店的書架甚至都賣空了。 就在《三國演義》賣的異常火爆的時候,李潯、戴盈、還有潯盈集團的高層們則在會議室探討電視劇項目《三國演義》的制作經費問題。 “李董、戴總,按照拍攝計劃,初步估算電視劇的制作經費為8億元左右,而且……”匯報到這里,電視劇事業群總經理洪峰頓了頓。 戴盈問道:“而且什么?” 洪峰接著道:“預算很可能會超出,這是按照最低標準得出的預測結果。” 會議室高層們面面相覷議論紛紛,尤其是電影事業群的高層,顯然對這個預算有些不以為然,就連創下無數奇跡的《鋼鐵俠》和《終結者2》也沒花這么多錢,一部電視劇而已,再賺錢賺的過這兩部電影?電視劇事業群的人簡直瘋了,這是崽賣爺田心不疼! “也不要所有項目都按最低標準來,不要怕花錢。”說著李潯看向其他人,尤其是電影部門方向,接著說道,“《三國演義》將來會是公司最重要財產之一,等把這個ip坐起來,電影部門會憑空多出一堆可拍的故事,到時候整個公司都能躺在這本書上舒舒服服地賺錢,其價值不該和一部電影或電視劇來對比。” 向東說道:“《三國演義》雖然是董事長的小說,可三國人物都是歷史人物,三國ip火了,任何一家公司都能做相關的作品,我們并不能獨占三國收益。” 會議室眾人大多微微點頭,向東說的不無道理,《三國演義》和《西游記》不同,《西游記》中的角色絕大多數都是李潯原創的,沒有潯盈授權,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但潯盈集團無法阻止別人拍劉備曹操,對方可以理直氣壯地說自己是根據《三國志》改編的,和《三國演義》沒有任何關系。 李潯點了點頭,說道:“獨占三國收益確實不太可能,但《三國演義》畢竟不是《三國志》,《三國志》里也沒有《桃園結義》、《千里走單騎》、《空城計》、《草船借箭》、《青梅煮酒論英雄》,里面還有很多和史實不符之處,大家拍《三國志》我們不反對,拍《三國演義》原創的情節我們肯定不會答應,如果《三國演義》比《三國志》名聲更大,老百姓對小說里的情節如數家珍,那沒有這些情節的作品老百姓自然不會喜歡。” 潯盈高層不約而同的心中一驚,很多人不由得想道:“最近這段時間,雖說董事長的《三國演義》小說賣的異常火爆好評如潮,很多大師級的人物都出來為這本書背書了,可與此同時也有很多人對這本書提出了質疑,比如就有人說了:《三國演義》‘捏造歷史’,‘張冠李戴’,‘臉譜化’,‘斗將、兵力浮夸、呼風喚雨,不真實。難道這些都是董事長有意為之?” “因為這樣《三國演義》就和《三國志》分開了彼此,這樣潯盈集團就能盡可能的獨占三國ip?” “《三國演義》,一部如此經典的鴻篇巨著,多少頂級教授都說了,這本書根本就不像是短時間內能寫出來的作品,在大家看來,沒有幾十年的人生閱歷,沒有至少二十年的潛心著作,就絕無可能寫出如此高度的作品,可所有人都知道,董事長寫這本書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多少大師級的學者都在喊不可能呢,現在看來不是這么一回事啊,董事長是不但在不到一年里寫出了《三國演義》,而且他甚至有精力算計日后ip的具體運營?為了經濟利益刻意拉大和《三國志》的區別嗎?” “希望是我想多了,否則……太可怕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