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好皇帝的標準-《回到明朝做仁君》
第(1/3)頁
張天師走了。
朱翊鈞看望的任務完成了,該演的戲也演完了,剩下的就要等丹藥煉制出來以后再來一場戲了。
演戲也挺費心神,聲望收割得差不多了就回去吧。
朱翊鈞沒有在譚家多待就回了皇宮。
周圍的人也就都散了。
雖然事情結束了,但是關于培元丹的事情依舊在發酵。
這消息想瞞也瞞不住,很快就傳得人盡皆知。
當然了,這個人盡皆知指的是高層,普通的老百姓還是不知道的。
消息傳出去以后,有人相信,有人不信。只不過對朱翊鈞的贊頌之聲卻起來了。
有的人是真心贊頌,覺得這就是好皇帝。在讀書人的心里面,他們對好皇帝有一套自己的評判標準。
朱翊鈞的做法就是好皇帝,愛民如子。當然了,這個民指的是士人,是讀書人;普通的窮苦老百姓不在此類。
其實,他們說的很多話都是在指士人,普通的老百姓不算民。如果這么理解的話,他們說的話前后矛盾的地方就能夠讓人理解了。
“不與民爭利”,就是不與讀書人爭利,而不是不與所有的老百姓爭利。
“藏富于民”,不是讓所有的老百姓都富起來,而是讓讀書人富起來。
“不與民爭利”這句話究竟是怎么說的?
這話是當初董仲舒說給漢武帝的,“身寵而載高位,家溫而食厚祿”的大官僚們“因乘富貴之資力,以與民爭利于下”。
于是,高官之家“眾其奴婢,多其牛羊,廣其田宅,博其產業,畜其積委,務此而亡已。”
所謂“蓄其積委”,即財富的積累日益增加;所謂“務此而亡已”,即貪欲不見底,無止境。
說的是官員、是豪門大戶與民爭利。他們搶奪了老百姓的錢糧,讓老百姓活不下去了。
董仲舒認為這是社會動蕩不安的根源,遂提出了穩定政局的對策:“故受祿之家,食祿而已,不與民爭業,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
食祿者,即吃公家飯的公職人員,不應該兼營私人工商業發橫財、同老百姓爭利。
到了大明朝,不與民爭利成了什么?
成了臣子們限制皇帝權力的砝碼了。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君县|
尼勒克县|
凉山|
白朗县|
武陟县|
平和县|
张家口市|
崇阳县|
嘉鱼县|
仙游县|
花莲市|
信丰县|
东乌珠穆沁旗|
上栗县|
海口市|
怀来县|
新平|
永城市|
二连浩特市|
泊头市|
通城县|
奇台县|
青州市|
乐都县|
朝阳县|
永平县|
海安县|
泸州市|
如东县|
阳朔县|
东港市|
县级市|
永年县|
满洲里市|
玉树县|
双牌县|
施甸县|
磴口县|
凌海市|
阿拉善右旗|
松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