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比起戰死,他更喜歡為自己尋找生路。 張中彥出身西軍,強悍善戰卻又善于為自己謀福利的西軍。 大宋西軍可以說是禁軍廢掉之后宋軍當中唯一擁有較強戰斗力的部隊,但是這支部隊并不是單純的死士,而是有著諸多自己的謀劃。 在長期和朝廷文官系統抗衡與合作的歷程之中,西軍將士被坑怕了,被害慘了,所以被動地掌握了不少求生的本領,并非絕對死忠于朝廷。 他們被朝廷官僚和上官熟練地克扣軍餉,熟練地背信棄義,說好的賞錢不給,說好的賞物沒了,官僚與上官的嘴臉他們再清楚不過了。 他們長期游走在生死邊緣,本身也是刀口舔血之人,也不是什么任人宰割之輩,他們漸漸學會了為自己謀取利益的方法。 他們學會了掌握時機向上官要好處,比如臨陣三箭就開始要賞錢,否則就不發第四箭。 中央文官和高級軍官們對此也無可奈何,雖然對這樣的行為很不爽,但是他們更不敢報復,否則軍隊就不要帶了,仗就不要打了,自己的小命就別要了。 然而這并不是說西軍就是一群寡廉鮮恥之徒,而是說宋朝廷太坑,西軍普遍對宋朝廷的信任度不足,比起相信朝廷的空頭支票,更相信他們自己實實在在拿到手里的錢。 這要怪就怪宋朝廷尷尬而又繁瑣的以文御武的規矩,且自己沒有辦法兌現自己的承諾,以至于失去了士兵的信任。 做出這種事情,也就不能怪士兵先謀身再謀國。 在這樣的背景下,宋西軍系統有不少將領都在富平之戰前后認為宋國即將失敗,為了自己和家族考慮,選擇了投降金軍。 張中彥和他的哥哥張中孚就是那個時候投降金國的——盡管他們的父親是為了支援被金軍圍攻的太原而戰死的。 可以說張中彥從來就不是一個腦袋愚笨的人,不管是當年還是現在,他絕對不會為了一個不值得的目標而戰死。 宋國沒希望了,他就選擇了金國,金國沒希望了,他也要想方設法的選擇其他勢力,維持家族的存續和自己的高位。 眼下,就是選擇的時候了。 選誰呢? 南宋? 不,他也打心眼兒里瞧不起南宋。 當年金國歸還陜西河南地的時候他跟著回歸了一次宋朝,被趙構召到臨安拜見,就在那段時間完顏宗弼再次南下奪取陜西與河南,點名要張氏兄弟回去。 于是趙構就真的按照完顏宗弼的意思把他們送回了北方。 雖然張氏兄弟并不排斥回去,但是這種朝廷這種皇帝能相信? 那是找死! 那么選擇西夏? 不行,窮鄉僻壤,蕞爾小國,比起南宋更加沒有政治信譽,之前還勾搭著金國,現在又光速勾搭上了光復軍——比我還眼疾手快,能選擇? 開什么玩笑! 于是西夏也被排除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