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除此之外,朱由榔還準備給滑膛燧發槍配備刺刀。雖然這樣會給燧發槍增重不少,但在必要時刻,白刃肉搏時刺刀發揮的作用不言自喻。 相較于法式火器,普魯士火器最大的特點是追求射速而不是準度。 換句話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只要你打的比對手快,就占據了先機。 至于準度的問題可以靠密度和量來彌補。 線列陣和排隊槍斃不就是干這個的嗎? 在士兵的日常訓練中,齊射是最重要的一項! 只有練好了齊射,燧發槍兵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威力。 線列步兵的排陣很有講究。 一般來說,早期線列陣中一名士兵的右手必須放在其右邊士兵拿滑膛燧發槍的左手后邊,這樣有一個問題就是會顯得很擁擠。 朱由榔決定稍作調整,將士兵的間距變成手肘之間相接的寬度,也就是在半米左右。 這也是為了適應燧發槍的特點。 相對而言,滑膛燧發槍陣的陣型不需要太緊密,比較疏散的陣型反而容易發揮威力。 整個燧發槍陣呈三排,三排橫隊既保證了充足的火力,又能保證后續力量,可謂兩全其美。 當然,這需要大量的訓練,以使得后邊的士兵不被前面的士兵擋住。 對于線列步兵的行軍速度,也有很嚴格的要求。 一般來說是先以每分鐘九十步左右的速度沖刺,慢慢減速到七十步。 哪怕是在休息時間搬運輜重時也必須按照這個速度行軍。 這個規定看似有些嚴苛,實則是為了培養士兵們的執行力。 畢竟在橫縱隊轉換時必須保持勻速,不然很可能導致隊列出現嚴重的缺口影響整體行軍。 從遠古時代開始,方陣就是對付騎兵的大殺器。 唐代的陌刀陣,歐洲的馬其頓方陣都是這個原理。 在冷熱兵器交替時代也是同理,滿清八旗的騎兵與其說是騎兵不如說是騎馬步兵。 他們的作戰方式不像蒙古騎兵那樣是輕騎兵襲擾,而是重騎兵的進攻方式。 對付這種騎兵,最好的是方式是用慢性團方陣,由側翼繞向中心實現橫縱轉化。 具體的行軍方式變化種類有很多,可以根據場上局勢靈活運用。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