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雖然位于香江,但這里和繁華的香江顯得格格不入,這里似乎是這城市遺忘的地方。 其它地方富麗堂皇高樓大廈,而這里處處顯得貧窮與落后。 調(diào)景嶺,五十年代初期,這里是收容潰兵的難民營,隨著時間的過去,能搬走的都搬走了,這里只剩一些窮困的家庭。 李建輝從出生開始,就和母親以及一個哥哥三個姐姐生活在這里。 至于他那父親,小時候長聽母親劉小娟說去了很遠很遠的地方。 直到后來懂事的時候才知道,原來在李建輝兩歲多的時候就已經(jīng)路死街頭。 李明霖,川蜀省果城人,十五歲也就是1942年的時候被抓壯丁,由此進入了軍隊,參加了多場抗日戰(zhàn)役。 時過境遷,1950年潰逃香江,進入了這調(diào)景嶺難民營之中。 由于在軍隊并沒有太高的職務(wù),所以也沒有被接回寶島的機會,只能留在香江安家落戶。 六十年代,廉政公署還沒有建立,各種社團林立,14K就是其一,而且這些社團和調(diào)景嶺脫離不了干系,里面大部分成員都是調(diào)景嶺那批潰兵,李明霖也是其中之一。 這也導(dǎo)致這個本來就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只能靠著政府的補助以及劉小娟辛苦工作勉強度日。 好在一切辛苦都已經(jīng)熬過去了,1977年的7月25號,年僅十六歲的李建輝名聲響徹香江。 多家香江知名媒體來到這落后的地方,只為了采訪被譽為金庸之后又一香江武俠大師。 昆侖一書火遍香江,僅僅一書就讓其成為香江武俠第二人,媒體的高捧,坊間的議論,十六歲的年紀,貧困的家庭,加上幾乎被遺忘的出生地,這都是各大媒體想要的新聞。 《昆侖》本不該出現(xiàn)在這個年代,但因為一道靈魂的到來,并且融入到李建輝的身體之后,這部新武俠代表作也提前了幾十年誕生。 隨著夜幕降下,一天的喧鬧也停了下來,李建輝則和母親商議著搬家的事情。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