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清明過后,當地的氣溫有了進一步的回升。 梁玉琪的小書報亭,終于正式開業(yè)了。 這些天以來,可把梁玉琪忙得夠嗆。她先是在社里辦了停薪留職的手續(xù),然后才能去辦許可證和工商登記。 緊接著又要聯(lián)系書刊雜志的貨源,嗯,還得籌集一些錢......一通忙活下來,也不過才籌集到了500百元。加上蕭白的600百元,就是書刊亭起始的全部資金。 開業(yè)當天的中午,蕭白才抽出時間第一次來書報亭,其他諸如開業(yè)前的準備工作,他一概沒有參與。 用這家伙的話來說,自己還是個學生,最主要的任務當然是學習了。 好在薛剛兩口子在縣城里也有一些親朋好友,事情總體還算順利。只不過,書報亭經營的圖書雜志的種類看起來有點少。 蕭白到了地方,和小姨打了聲招呼,就東看看西瞧瞧。 書報亭雖然不大,但這個年代暢銷的一些雜志基本都有。像什么《讀者文摘》《大眾電影》《武林》《健與美》《飛碟探索》《演講與口才》《故事會》等等...... 另外還有一些小說類的雜志,比如像《十月》《中篇小說選刊》等。這一類的刊物,雖然比不上那些暢銷雜志,但總體來說也應該不愁賣。 其他一些非郵局發(fā)行渠道的雜志也有,內容五花八門,封面上的標題頗有一些后世“震驚體”的風格。這些東西在這個年代被稱之為“地攤文學”,盡管其內容被很多人所詬病,但銷量卻很好。 “阿白,咱們手上的資金還是少了點。我進貨都不敢多進,特別是圖書,大都只進了一套兩套的樣子,純粹是充門臉用的。 上午到現(xiàn)在只賣出去了10來本雜志,算下來還不夠我忙活半天的辛苦費。反正我都記賬了,喏,賬本就在那邊,你看看惱不惱火?” 梁玉琪見到自己的外甥,雖然一開口就抱怨,但蕭白從她的眼神里卻看到了希望的小火苗。 八十年代是各種思想碰撞很激烈的年代,不少人都在自覺或不自覺的求新求變,尤其是像梁玉琪這樣生活困頓的人。 “滿姨,僅僅才開業(yè)半天,能有這樣的銷售業(yè)績就很不錯了好吧?別著急,慢慢來,咱們總會摸清楚這一行的門門道道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