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荀彧:我…… 要政職素養夠高,能通觀全局。說人話就是,政治能力起碼得九十起步! 要足夠有魅力,能一直吸引何皇后。不然的話,阿瞞說不定也還能試試。可惜阿瞞激發體內血脈之后,就長歪了,如今又矮又挫,實在是難以入眼。 對大漢朝要足夠忠心,這就把英姿偉岸的袁本初給排除了。否則,考慮到袁紹的政治能力和外貌,他也挺合適的。 外貌這玩意兒,理論上講,陽神強者是可以隨意調整的。但是,激發血脈之后,就會有一些深入骨髓的特性,無法永久遮掩。比如關羽的紅臉,劉備的大耳,張飛的黑臉,曹操的矮個子猥瑣面容等,這些使用了變化之術后,倒也能夠暫時改變,但總不能每次見到何皇后的時候,都先變化一番啊。 這不合適啊! 劉備按照衛鞅提供的條件,想了半天,還是覺得,荀彧最合適! 荀彧政治素養,沒人懷疑。早在靈帝還在的時候,他就是尚書令了,是朝廷核心之一,又是劉辯和劉協的老師,所以他才可以在靈帝死后,以顧命大臣的身份,總理朝政。不是說他光靠出身和實力,他的資歷也沒問題,屬于靈帝提拔的帝黨領袖人物。 荀彧的忠心,也沒人懷疑。從他能拿出靈帝的遺詔,并力推何后垂簾聽政就知道,忠心也沒問題。 至于荀彧的長相、魅力,這還用說?但凡長了眼睛的都知道,荀彧是個大帥比,這洛陽城的百姓,誰沒有聽過留香令君的說法啊! “嘖嘖,文若兄,這可是為了朝廷,為了大漢啊,這種時候,你可不要猶豫啊。實話實說,要不是俺曹操長的不咋地,早就應征去了!” 聽到這里,荀彧一把把不正經的曹操給推到一邊兒去了,連話都不想說:煩死了! “這,此乃為國捐軀,大節無虧。不過,就是未來青史之上,文若兄做的事兒,不好說啊。那時史官寥寥數筆之后,文若兄的名聲,只會越來越不堪。所以,文若若是拒絕,紹也能理解。” 好家伙!曹操正面直接勸說,袁紹開始說反話,這是一正一反互相對應,壓根兒就不想給荀彧拒絕的余地啊! 其實,這也很容易理解。 首先,隨著熊巖的橫空出世,明眼人都知道,未來天下的權力中心不在人間,不在大漢,而是在太一神庭,在周天正神,在各種各樣的實權神祇手中。所以,這種時候,天子之位也好,人間權位也罷,對真正的接觸之人,吸引力就不是太大了。 其次,造反是有風險的! 沒有人能在造反開始的時候,就覺得自己一定能成功。吹牛逼的時候不算,當著下屬的面,給下屬鼓勁兒的時候,也不算。 捫心自問,哪怕是歷史上的袁紹,在渤海起兵的時候,難道腦子里就已經開始想著未來要怎么建設一個老袁家的天下了嗎?未必! 有反心,和堅決的認為,自己一定能造反成功是兩碼事兒! 所以,別說是袁紹這種已經轉變身份,化身忠臣的前反賊了,就是董卓這樣的,此時此刻,也最多只是在腦海里想一想,僅僅停留在想一想的地步。 天下局勢如何演化,如何發展,還是取決于大漢中央! 這就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典型特征之一,哪怕到了亡國邊緣,可只要中央團結一心,不互相扯后腿,那么依然可以把國家給救回來,至少也能決定未來的天下大勢走向。 “文若,這都是為了大漢!”矮小微縮的曹操。 “文若,難道你是怕了嗎?你這是愛惜個人名聲?你的名聲,你的做人原則,難道比大漢朝的延續還要重要嗎?” “文若兄,大漢江山社稷,就在你一念之間啊!” “文若兄的政治素養我是不懷疑的,我們來簡單的做一個局勢推演好了!”袁紹淡定的道。 “倘若太后煉化大漢國運,但是個人政治素養不夠,被小人蒙蔽,甚至陷入了宦官和士族之間的斗爭,連皇權和臣權之間的平衡都掌握不了,這難道不是災難嗎?這甚至是比太平道反賊,更加嚴重的災難!” “倘若太后無法煉化大漢國運,那么就更是災難!因為,天子年幼,如果太后不煉化大漢國運,那么朝廷就缺乏一位足以鎮壓天下的核心強者,到那時人心變化之下,大漢的國祚,一定會受到影響!” “倘若太后沒有煉化大漢國運,卻出現了一位大權臣煉化了大漢國運,那么這位大權臣,能否獲取全天下人的認可呢?他若是關西之人,關東之人就不服氣!他若是劉玄德這樣的宗室子弟,士族子弟就不服氣!” “一個能恰好平衡各方面的大權臣,不是那么容易誕生的!諸君不要以為只要囂張跋扈,就能做好大權臣了,真正的大權臣,沒有那么簡單!連平衡各方利益都做不到,又怎能充當大權臣呢?只怕到那時,朝廷自己就亂了,地方太守出兵清君側,討伐權臣,指日可待!”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