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陳松跟隨著人流朝著左右掖門走去,文官在左,武將在右。 陳松屬于勛貴,所以跟隨大流,從右掖門進入。 在左右掖門中間是左右闕門,這是皇家衛(wèi)隊也就是大漢將軍的專門通道,最中間的乃是御道,只有皇帝才有資格通過。 過了門,有衣著整齊且肅立的監(jiān)察御史以及禮儀司的官員檢查牙牌。 牙牌是官員上朝時的身份證明,這些官員只認牌不認人。 一般來說,品級越高,牙牌的材料就越好。 陳松好說不說也是勛貴,牙牌的材料乃是象牙制成,正面書“親”字,背面書身份姓名。 滿朝文武皆有牙牌,公侯伯牙牌上書“勛”字,文官上書“文”字,武官上書“武”字。 過了左右掖門,讓那些官員檢查了牙牌之后,陳松跟著人流朝著奉天殿而去。 上早朝的官員很多,大部分品級不夠的主要集中在奉天殿前面的廣場上。 只有那些真正的大佬,才有資格進入奉天殿。 早朝也稱御門聽政,可是,大部分情況下,和那些低品級的官員沒啥關系。 只有進入奉天殿當中,才有資格算參加早朝。 大殿左側為文官,右側為勛貴武將。 陳松屬于勛貴,有資格進殿,他站在大殿右側,勛貴的那一列中間。 監(jiān)察御史站在最外側,面對著文武百官。 大殿當中寂靜無聲,沒有一個人說話。 大殿外面響起了三道鞭聲,朱元璋在太監(jiān)以及大漢將軍的簇擁下走進了大殿。 朱元璋高坐皇位之上,太監(jiān)慶童那尖細的聲音響起,“上朝!” 文武百官皆跪地,山呼萬歲。 朱元璋大手一揮,道:“平身!” 文武百官告了一聲謝,站了起來。 《大明會典》記載,上朝時需要跪拜皇帝。 這是從元朝那里繼承來的,朱元璋畢竟是農民出身,眼界還是有些局限。 不僅從元朝那里繼承來了下跪,還繼承來了殉葬。 至弘治年間,官員奏事時也需要下跪,奏完事,皇帝有了回復,才可以站起。 可是,從成祖之后,上朝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這個條例也形同虛設。 但有一點不可否認,也正是從明朝開始,統(tǒng)治者將士大夫當成豬狗來看,當成奴才來養(yǎng)。 也是,朱元璋出身低微,小時候因為包稅制的影響,被那些士大夫欺負慘了,今朝得勢,怎么可能會像宋朝那樣優(yōu)待士大夫? 宋朝那么優(yōu)待士大夫,投降忽必烈的士大夫還少嗎? 朱元璋打心眼里就和士大夫這些人不對付,就算貴為皇帝,也是一樣。 陳松手持笏板,靜靜的站在勛貴隊伍當中。 別人的笏板上寫滿了上朝時的內容,而陳松的笏板上,什么也沒寫。 陳松不過是太醫(yī)院院判,哪里有什么事情可言? 盡管陳松有很多意見,但是身份地位沒到,說出來也不過是徒增笑料。 朱元璋捋著下巴上的胡子,頭戴烏紗翼善冠,身著明黃色袞服龍袍。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