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只是他面前的這個張氏是因為張父死后家產(chǎn)被奪淪落到窮困的地步才這般憔悴,而楊元啟前世的原配嫡妻張氏是在張父死后在他的默許下被妾室磋磨成那個樣子的。 再見到張氏,楊元啟心中并沒有多少波動,一個毫無利用價值的女人而已。 倒是再見到年幼的嫡長子時,讓楊元啟心情不錯,上輩子他這個嫡長子是他第一個孩子,他還是非常喜愛的,就是后來繼妻容不下這孩子,他只能忍痛放棄了。 但楊元啟走過去想親近親近這個孩子時,卻發(fā)現(xiàn)這孩子竟然躲在張氏身后用仇視的眼神瞪著他,這讓楊元啟心中登時不滿:“小兔崽子,我是你爹,你居然敢用這個眼神看我!” 張氏見他生氣,立馬抱起兒子就跑。 楊元啟一愣神,就忘了追。 轉(zhuǎn)眼張氏母子就跑不見了。 楊元啟也懶得去找,反正這對母子在他心里都沒多少分量,他現(xiàn)在更在意的還是這個世界的楊二柱是怎么回事,以及他要如何擺脫這種困境。 楊元啟細(xì)翻楊二柱的記憶,發(fā)現(xiàn)一切就是從楊元嘉的死開始變得不同的。 本來該死的楊元嘉竟然沒死,那么他二叔二嬸有親兒子,當(dāng)然不會想要過繼侄子,楊二柱沒能過繼,自然就沒資格上學(xué)讀書了,更別提成為舉人了。 大字不識幾個的楊二柱能混成張家贅婿,全靠他那張臉和花言巧語哄了不經(jīng)人事的張氏對他死心塌地非他不嫁。 可如今張父已死,張家家業(yè)也沒了,楊元啟重生過來又是一窮二白的處境。 楊元啟當(dāng)然不愿意重生一次還過苦日子,他第一反應(yīng)就是重新科舉,等他再考上舉人功名,就能重新獲得前世的身份地位。 于是楊元啟趁著張氏不在,在破屋子里到處翻找財物。 張家雖然敗了,但破船也有三斤爛釘,張氏有不少值錢的首飾細(xì)軟。 但以前楊二柱就喜歡偷她的首飾出去換酒喝,因此張氏早就把自己的財物藏了起來,楊元啟翻遍了破屋子也只找到一點碎銀子。 錢太少,楊元啟又拿走自己兒子的屋子里幾樣值錢點的擺設(shè),打算當(dāng)了換錢。 有了錢之后,楊元啟就不管張氏母子,一走了之了。 張氏母子從鄰居家回來,發(fā)現(xiàn)家里跟遭賊了似的,也不驚訝,只是默默的收拾好。張氏以為楊元啟會喝完酒又醉醺醺的回來,但沒想到這次等了好些天都沒等到楊元啟回來,她心中懷疑楊元啟是不是死在了外面,但心底卻隱隱松了口氣,若是沒有楊元啟總是搶走錢,她自己靠著那筆金銀珠寶完全可以養(yǎng)活兒子,還能供兒子讀書。 拿著財物離開的楊元啟把張氏母子拋之腦后,他要科舉就得回原籍,也就是回平安縣參加科舉。 楊元啟想到老家應(yīng)該還有家人,正好他讀書科舉是對家族有利的事情,完全可以讓家里人供他讀書。 就是他現(xiàn)在年紀(jì)有些大了,都三十多歲了,不過他有前世的讀書基礎(chǔ),不需要從頭開始讀,直接參加科舉考試就行,三十多歲也不算老,還是能夠做官的。 楊元啟自信滿滿的回鄉(xiāng)了,然而他回到楊家村時,都有些不敢認(rèn)這鋪著敞平整水泥路,建起一排排敞亮大房子的村子是他記憶里那些窮破小的楊家村! 如今楊家村在楊元嘉和楊三柱的幫襯下發(fā)展起來了,村子里開展了種植業(yè),有不少外來商人來收貨,因此楊元啟一個生面孔也沒人在意。 楊元啟按照記憶里的路,找到了自己家的位置。 但那個位置上沒有他印象中的泥胚房和青磚瓦房,而是一座三層高的漂亮小樓,又寬敞又明亮,看著讓他眼珠子都瞪出眼眶了。 直到有人打開院門,見到那張熟悉的臉,楊元啟才不敢置信的喊了一聲:“娘?” 李氏聽到有人喊自己娘,下意識聞聲望去,卻見是一個陌生面孔,李氏當(dāng)即冷下臉來:“咋滴?又來找老婆子我認(rèn)親啊!老娘告訴你,我二兒子都死了十幾年了,別想騙我!” 楊元啟知道楊二柱離鄉(xiāng)多年一直沒報信回家,被李氏以為已死也不奇怪,他解釋道:“娘,我真是二柱啊!您不記得了,兒子身上還有……” “你想說你身上有個跟我兒子一模一樣的胎記是吧?”李氏不耐煩的打斷他,“這一招都用過多少遍了!滾滾滾!” 李氏直接拿著大掃帚把楊元啟給趕走了,旁邊路過的村民見了,都見怪不怪了:“又有來認(rèn)親的騙子了!” 楊元啟這個‘騙子’直接被村民們一起轟出了村子。 他沒了楊二柱這個身份,根本沒法參加科舉,更別提重回官場了。 楊三柱回家的時候,李氏正好想起前幾天楊元啟回來認(rèn)親這事,就在飯桌上跟楊三柱提了一嘴。 楊三柱卻記在了心里。 因為以前鬧出的認(rèn)親者都是楊三柱為了避免真正的楊二柱回來搞事,悄悄派人找了一些跟楊二柱模樣體型相似的人假扮的。 這些假扮者一個個扮演得比楊元啟這個真的還像楊二柱,李氏認(rèn)下兒子之后,楊三柱就揭穿他們的騙子身份,三番四次下來,李氏根本不信楊二柱還活著了。 楊元啟這個真的楊二柱,不是騙子也成了騙子。 楊三柱把楊二柱已死這件事蓋棺定論釘死了,李氏也不可能再相信別人的認(rèn)親了,這樣就不會有人知道楊家出了一個贅婿,影響楊家名聲了。 這次出了一個不是楊三柱安排的認(rèn)親者,楊三柱就懷疑是真正的楊二柱回來了,便派人去調(diào)查。 他也沒有直接調(diào)查那個認(rèn)親者,而是派人去調(diào)查江南張家的贅婿楊元啟,在查到張家敗落,楊元啟不知所蹤,楊三柱基本就可以確認(rèn)前幾天的認(rèn)親者真是楊二柱了。 楊三柱把這個消息傳給了京城的元嘉。 元嘉只回信道:“不必管他,只要保證世上再無楊二柱此人便可。” 原男主沒了楊元嘉堂弟楊二柱這個身份,他以楊元啟的身份做什么,元嘉都毫不在意。 收到回信的楊三柱果真沒去尋找楊元啟。 而楊元啟在平安縣徘徊了一些時日,打聽到楊元嘉竟然官拜一品,成為內(nèi)閣首輔,權(quán)勢滔天,就連楊三柱都成了赫赫有名的皇商,心中震驚又嫉妒。 他上輩子只是舉人功名,哪怕靠著岳家借力,臨死前也止步于正七品的位置,再無上升的可能。楊元嘉卻混得比他好這么多,那豈不是說,若是前世楊元嘉沒死,他就會跟這輩子的楊二柱一樣,連正七品縣令都別想做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