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殿試結束,三天之后才放榜。 元嘉只考了第三名,探花。 把目標放在狀元上的元嘉有點失望,雖然他對名次并不是特別在意,但狀元入朝就是從六品的翰林院修撰,而榜眼和探花就只能是正七品的翰林院編修,起步品級就差了一級。 對沒什么背景只能靠自己打拼的元嘉來說起步若是高一點,自然能更快掌握實權。 元嘉本以為是自己的文章不不如狀元和榜眼讓皇帝喜歡,結果后來卻從鄭父口中得知:“陛下對你的策問十分滿意,本想點你作狀元的,但因你的相貌在本屆進士之中最出眾,便點你為探花郎!” 元嘉:“……”所以說他這是長相耽誤了他的前程嗎?唉,他本想靠才華,奈何容貌太過俊美,遮掩住了他的才華!他也很無奈啊! 鄭父卻不覺得元嘉從狀元變成探花有什么可惜的,重要的是能被皇帝記住,哪怕只是有零星印象,也是非常難得。 接下來鄭父與元嘉商議起婚期來,元嘉希望能早日成婚,畢竟他馬上要入翰林院為官,而新科進士會有兩個月的探親假,正好可以趁這個時間成親,然后帶著新婚妻子回一趟家鄉入族譜。 但鄭父自己心里清楚,鄭瀾在莊子上沒有接受什么精英教育,連管家都管不利索,之前突擊學習了一個多月也不頂用,因此他以舍不得女兒太早出嫁而把婚期延后了一年。 元嘉想了想,未婚妻鄭瀾的年齡不大,多等一年也好,于是就答應了下來。 鄭父在元嘉二話不說就答應下來之后,心中愧疚更甚,對元嘉的態度也更好了,好到元嘉心里有些犯嘀咕的地步。 元嘉身為探花郎,不必考庶吉士,直接授正七品的翰林院編修。 當他穿上那一身正七品的官服時,楊父楊母激動的圍著他看個不停,心里的喜悅就如同火山噴發一般,再也壓抑不住了。 楊母期待的問道:“元嘉,我們什么時候回老家啊?”她已經迫不及待想回去炫耀了。 在京城,她實在沒有炫耀的對象,滿心歡喜卻憋得慌。 楊父臉上也露出了期待之色,他也很想回鄉祭告祖先,讓祖宗們都知道,他兒子楊元嘉光宗耀祖啦! 元嘉一邊換下身上的官服,一邊說道:“再過幾兩天就可以回鄉了,先準備一下。” 楊母忽然又想起了什么,猶豫了一下,問道:“你和鄭小姐的婚事……” 元嘉答道:“娘,我已經跟鄭大人商量好了,就定在明年十月初,秋高氣爽,正是好時候。” 楊母有些失望,還要再拖一年,她兒子年齡可不小了,她得什么時候才能抱上孫子啊! 但如今楊家的事情全都由元嘉來做主,便是楊父楊母也都習慣聽兒子的話,在他們看來,兒子是楊家全族最出息的人了,聽他的準沒錯。 元嘉都做好了決定,楊母心中失望,也沒多說什么。 <<<<<< 楊家村。 此時楊家村的人已經收到了平安縣縣令派人來傳的喜報了,眾人都知道他們村子里的楊元嘉考上了戲文中的探花郎,一個個高興得仿佛在過年,熱鬧又喜慶,村民們把楊爺爺楊奶奶家的門檻都快踏破了。 “三叔慢走啊!”楊三柱把一個中年男人送出門,看著對方走遠,稍微松了口氣。 這些天他簡直忙壞了,光是待客就沒個空閑時候。 自從縣令親自登門告訴爺爺,堂兄楊元嘉考中探花的喜訊,全村都轟動了,上到村長族老,下到普通村民,一個個全都上門來送禮,就連家境最貧困的也要送一條臘肉過來。 目前楊家二老年紀大了不方便待客,李氏和楊大柱的性格也撐不住這場面,因此出面待客的就是開店好幾年的楊三柱。 村子里上門拜訪的人都送走了,接下來就是平安縣以及附近縣城趕來的鄉紳地主上門拜訪了,楊三柱扯著張熱情的笑臉繼續招待這些客人。 終于等日落西山時,才算空閑了下來。 楊三柱一口氣把桌子上的涼茶灌進肚子里,才算緩解了一些口干舌燥的感覺。 楊爺爺拄著拐杖走了出來,問道:“三柱啊,元嘉什么時候回來?” 這個問題楊爺爺已經不知問過多少遍了,楊三柱還是耐心的答道:“爺爺,元嘉哥從京城回來,路上應該要不少時間,我們再等等。” 楊爺爺點了點頭,又拄著拐杖朝大門口走去。 楊三柱已經習慣了,楊爺爺每次問一遍元嘉回來了沒有,都會去村口看一看,等一等。雖然是做的無用功,但畢竟是老人家對孫兒的期盼,他也不好攔著。 楊爺爺這次往村口走去,心里也沒抱著多大期望,不過當他剛走出院門,就遠遠的瞧見一群人朝自己這邊走來,隱約間還能聽見喧嘩聲,不過他耳背聽不清他們說的是什么。 很快那群人走了過來,楊爺爺年紀大了,耳背,但眼神還不錯,一眼就瞧見了人群中豐神俊美的孫子,連忙扔了拐杖,快步如飛的走過去:“元嘉哎!我的好孫兒!爺爺可把你盼回來了!” 元嘉在眾人的簇擁中被楊爺爺抱住了,撲鼻而來的是楊爺爺身上洗得干干凈凈的衣服上傳來的香皂味道,他伸手回抱了一下楊爺爺,溫聲道:“爺爺,我回來了,外面風大,快進屋吧!” 楊父站在旁邊撿起自己親爹扔掉的拐杖,看著爺孫倆溫情相擁的感人場面,莫名有點心酸:爹啊,我的親爹,您老人家是不是看不見您旁邊杵著這么大的一只親兒砸? 楊爺爺拉著元嘉的手,朝自家走去:“走走走,回去叫你奶奶給你做好吃的!” 路上偶遇元嘉父子跟過來的村民們也識趣的告辭了,不打擾元嘉一家人團聚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