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滑出去約莫十公里左右后,聞聽著懷中感應器開始嗡鳴,蘇摩臉上泛起一抹喜色,連連開始在周圍搜尋起來。 這里掏掏,那里鏟鏟。 很快,在一處陷下去的雪洞里。 蘇摩卸掉雪板,低下身子,看到了正在里面‘苦苦掙扎’的冒險械工一號。 “嘿,你這小東西,原來掉在這里了??!” 二號,三號械工已經成功進山,并且還在按照設定好的程序前進著。 期間,根據蘇摩的要求。 每當三個冒險械工翻過一座山頭,就將數據傳送給其中一個,由其順著蘇摩過來的方向返回。 其余兩個冒險械工,則繼續前進,往下一座山頭而去。 如此反復,當探明三座山的時候,冒險械工就會停下,直到蘇摩提取了數據后,才會繼續前進。 當然,如果進度完美的話。 當一號回返,蘇摩提取數據指示其繼續前進后,二號三號剛剛停下來,一號就會接上繼續前進。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 冒險械工體型小,是優點,也是缺點。 在翻山越嶺的時候,他們能輕松的爬上高峰,又順著雪面一路滑下來。 但要是遇到一些深坑,掉進去,就是現在這般場面,必須要等到蘇摩前來搭救。 “等到進到山里往內就好了,現在地磁屏蔽太強,別說是遠程鏈接操控了,就是這定位器也只能提供大概位置!” 擦擦一號械工身上的雪花,又摳出一些縫隙里卡著的石子。 掀開其后蓋,拿出里面卡著的數據內存卡,又替換成新的后。 蘇摩美滋滋的將其放下,再度看著其歡脫的開動馬力,又往山體內呼呼而去。 地磁倒轉,使得萬里大山成了一口高壓鍋。 鍋內和鍋外因為屏蔽隔絕的緣故,根本不能通信,甚至因為鍋內的‘熱氣’偶爾噴出,外界也會受到影響。 但進到鍋內后,這個影響就會開始慢慢減弱。 越靠近地磁活動的中心,干擾的強度越小。 以始山為例,抵達這里后,蘇摩手里探測器的感應范圍就會提升到十公里左右,并且冒險械工也可以發出微弱的脈沖信號成為坐標。 未來,到達起源營地時,按照方位。 探測范圍便會直接十倍增長,直接來到百公里,甚至就連遠程鏈接,也能保持在三五公里左右,強大至極! “有了這始山的探測地形圖,我就不信,今天還能翻不過去不成!” 過了始山,后面便是東隴山,代表著籠罩整個往東進山的方向。 也正是這,曾經有過少數的人類和異族活動過,留下過不少的痕跡,甚至按王元帥所說,還疑似有一支小小的人類聚集地。 用后半天的時間來熟悉大山內的危險,以及適應攀爬時的節奏,時間倒還算充裕。 不急不緩的,繼續逛了一會周圍后,蘇摩才順著過來時的印記,原路回到了護衛隊扎營的地方。 漫天雪花下。 三個搭起來的簡易帳篷上,已經蓋了雪白的一片。 屢屢炊煙從帳篷里順風而出,帶著一股飯香遠遠的往四周而去,直噴鼻腔。 之前停好的全地形攀爬車,此時也在隊員的手忙腳亂中,快速變樣。 首先是輪胎,平地上行駛時,因為車胎里的螺釘械工輔助,中控程序可以輕松的增大摩擦力,確保不會出現打滑溜坡等現象。 但到了角度可能在四十度以上的攀爬時,就必須要按照之前配套圖紙里的配件制造手冊,專門將雪天里用來應對攀爬的特制雪地防滑鏈造出來。 此物,可以極大的增強車胎在攀爬時與地面的摩擦力,甚至還能在下溜時伸出尖刺插入雪地里輔助剎車。 在攀爬車的后方,此時也同樣有附加的配件。 六個巨大的閉環鐵鉤! 這東西倒不是配件包里的物品,而是由呂寬等人研發,專門為了隊伍出行而準備的。 爬山,是個體力活。 雪地里爬山,更要面對低溫,降雪,濕滑等多重影響。 為了防止有人失手直接掉下去,或者是體力不支暈厥來不及救援,就必須要將所有人連接在一切,才能確保安全。 但這里,有個問題是。 常規意義上的連接,除了爬山的人是親兄弟,親父子,否則沒人敢將自己和他人連起來。 畢竟要是有一個人掉下去,很容易就會發生連鎖反應,導致整個隊伍都下去陪葬。 所以為了規避這種風險,蘇摩直接將連接的中心點放在了攀爬車上。 將其視為一個打在山體上的鐵釘! 這樣,有著重量和卡榫的優勢,哪怕有人真的下墜,只要不是十個,二十個人一起,以攀爬車的能力絕對可以完美固定。 而這也正是蘇摩敢帶百號人一起出行信心來源! 時間來到晚上六點。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