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國產電影走出去的幾乎是每個電影人的目標,可前世知道徐聲重生之際,這個記錄都還是先輩所留下來的。 《臥虎藏龍》在北美的票房記錄,就好像成了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盡管經過二十年的發展,電影市場已經有了足夠的底蘊來支撐。 可這個事情,也只有少數人在做。 如中影、如國師、如烏邇善、如郭凡等等等等。 可很多人前仆后繼,依舊沒在國際市場撕開一個口子。 究其原因,國產電影體量太小,而走向世界的電影卻又摻雜了太多的元素。 《長城》和《流浪地球》就是很好的例子。 前世的《長城》,中影斥資十個億,卻又因為無法獨立主導投資,導致資方你一言我一語,導致《長城》變成了一部四不像的電影。 前世的《流浪地球》,比起好萊塢的科幻電影的體量相差了太多太多。可盡管是這樣,沒有吳金六千萬慷慨解囊,《流浪地球》都有夭折的可能。 電影要走出去,大規模的投資不能少,在保證資金充裕的情況下,再去仔細雕琢電影的質量,國產電影走出去其實也不是沒有希望。 可偏偏,國內的電影市場發展到了單市場可以拿下六七億美刀的地步,國內除了中影主導的《長城》,都還沒有一部投資過十億的電影。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國產電影發展的歷史太短了。電影的制作工藝和票房收益,距離好萊塢工業化的體系還有很大的差距。 國產電影市場,在院線逐漸飽和后的年代,經常會出現爆款電影。 但是很多爆款電影往往與電影的投資規模沒有任何關系。 有時候一部小成本,就能攬下十倍數十倍的票房收益。 也正因為這樣,很少有資本愿意去參投那些投資規模較大的電影。 可投資規模小了,在制作工藝上和好萊塢的差距就會被拉大,走出去就難上加難了。 所以電影制片商們為了投資收到回報,更愿意去投資一點具有號召力的明星,更愿意去投資一些類型化的小成本的電影。 然后就催生了一個畸形的電影市場。 后世的電影,堪稱制作精良的沒有幾部,光線在《哪吒》之后,又因為《姜子牙》再次跌落神壇。 究其原因就是太過于追求電影的票房收益,而忽略了電影的質量。 《姜子牙》失敗的地方不止劇情,就連在動畫上的仿真效果,比起《哪吒》明顯就差了一個檔次。 這是一個新興的電影市場必須要經歷的過渡,但這卻不代表國產大片在國內就沒有市場。 國人對于優質電影的追求,一直都是期待的。 一部《戰狼2》讓激情了影迷們的愛國情懷。 一部《流浪地球》縱使劇情沒有什么太過出彩的地方,卻引起了國人對國產科幻片的遐想。 一部《哪吒》,也讓影迷們看到了我們自己的動漫發展的新方向。 所以徐聲敢于投資,盡管幾十上百億的投資規模看起來很嚇人,但這個事情必須得有人去做。 徐聲也不是盲目投資,通曉后事的徐聲準確的知道影迷們期望的是什么,所以在投資方向上,他選擇了最保守的系列片。 《唐探》系列的九十多億票房收益,花個三四十億在《長城》上,似乎也可以理解。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