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同時,還加了一條入校規則,那就是所有進入書院讀書的人,都要赤膊接受檢查。 但祝英臺的勇敢,卻并沒有讓她獲得幻想中幸福。 梁山伯的心胸本就狹隘,上輩子因娶不到祝英臺氣死,這輩子則是對壞了自己名聲的祝英臺心生怨憤。 祝英臺的事情鬧得太大,周遭人或是興奮,或是嘲諷的目光,也讓他抬不起頭來。 時間一長,梁山伯竟是連縣衙都懶得去了,每天只在后院讀書寫字,試圖將自己溺死在知識的海洋中,以便逃脫這令他崩潰的現實。 無奈之下,祝英臺只能主動站出來幫他處理政務,她本就聰明,學識又好,竟也將政務處置的井井有條。 可祝英臺越優秀,梁山伯便越憤怒,再加上周圍人牝雞司晨的嘲笑,夫妻二人漸行漸遠,關系也將至冰點。 往日里,梁山伯在祝英臺眼中的那些“老實,木訥,耿直...”的小優點,全部化為利刃戳進祝英臺心口。 到后來,梁山伯竟是看都不看祝英臺一眼。 不只是梁山伯,就連梁山伯的家人也都紛紛指責祝英臺,聲稱若不是祝英臺不懂事,梁山伯也不會變的如此萎靡不振。 而祝英臺也有自己煩惱,之前聽金云說道以后會被閨閣姐妹們嘲笑的事,她還覺得可笑。 可事情真發生之后,她才知道,金云說的竟都是真的。 不過,那些人并沒有嘲笑她,而是直接與她斷了聯系,生怕被人知道曾與祝英臺有過交集。 祝家已經出嫁的女兒,沒有子嗣的,被直接趕回了娘家。 已經生下兒子的,則是被送進了佛堂。 因為她們的操守被婆家質疑了。 一時間,祝家也成了藏污納垢的代言人,幾代之內都不會有什么好的婚配對象找上門。 祝家也恨透了祝英臺這個敗壞家風的祝家女,只恨不得她死了才好。 娘家的放棄,婆家的輕視,丈夫的厭惡,終究擊潰了祝英臺。 為了給自己保有最后一絲尊嚴,她離開梁府搬去了別院。 雖沒與梁山伯正式和離,卻也再沒與梁山伯見過面。 見祝英臺自動離開,梁家人趕忙將梁山伯勸出來主持大局。 可惜梁山伯的腦子沒有祝英臺活絡,短短兩年時間,就把轄區管的一團糟,百姓怨聲載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