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奶油沙司燜雞,香橙烤鴨,扒牛柳,一道又一道法式菜肴被顧客點了出來,中央廚房內再次變的忙碌起來。 和更適合家庭烹飪的意大利菜,以快餐和罐頭食品為主的美式烹飪相比,法國烹飪可以說是西方菜系的巔峰之作,每一道菜都要經過至少五道工序才會被端上餐桌。 而這幾道工序又都是相對獨立的,并不像是中式烹飪那樣講究一氣呵成,最好由一個人操刀,所以一道菜往往會經過三四個年輕廚師的手。 其中最關鍵的工序,往往被埃爾大廚盯緊。 蘇曼在昨天就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她無法像是在川府人家那樣,通過觀察來偷師,因為一道菜的流程輾轉經過了不同的廚師的手,很難盯緊。 蘇曼很快想出了解決之道,既然無法連續(xù)追蹤一道菜,那就從基礎工序開始學起,昨天她只打了下下手,比如洗洗青菜,把切好的蔬菜塊送到法國人手里。 今天她特意留意起了楊樂等人的食材初步處理。 聽著傳菜員報上來的菜名,再留意一下楊樂等人的手下刀工,一一對應,認真記憶著各種不同菜肴所需要的食材。 “烤牛肉,胡蘿卜,洋蔥,芹菜切丁,洗凈——” “什錦蔬菜,胡蘿卜,蕪菁,四季豆切成長條——” “蔬菜培根湯,所有蔬菜都切成小薄片,培根切成丁——” 西式沒有中國式的矩形菜刀,都是宛若西瓜刀一樣的細長刀,像是港片里黑幫火拼時常常拿在手里的砍刀。 這種長刀只有刀刃可用,不像是中式的菜刀,還可以利用刀尖,刀根進行點挖處理,所以切出來的食材也無外乎丁片塊條四種。 如果把中式刀工和法式刀工進行個比較,法式刀工只用了中式刀工中最基本的直刀法,可以說是中式花樣百出的刀工的子集。 蘇曼原本很有些瞧不起西式的刀工,今天觀察仔細了,卻發(fā)現(xiàn)法國烹飪舉世聞名,亦是有其可取之處。 比如切土豆,中式刀工講究物盡其用,切絲最為擅長,而西方中土豆條土豆塊是最常見的形狀。 不過他們在削了皮后,要把土豆兩端切下去,在把棱角削圓潤了,形成一個漂亮的四方柱的形狀,這個時候再切條,很容易切成大小一致,長短均一的形狀。 如果取出其中四條,可以輕松的擺成一個井字形。 燉湯的時候,則是把同樣經過了初步處理的土豆切成四塊,再逐一的修去棱邊,最后形成類似橄欖球形狀的小塊。 哪怕是最簡單的烤土豆或者煮土豆,也是削了皮后,再修成球形的。 總而言之,法式烹飪里的土豆都是沒有棱邊的。 在蘇曼看來,真是大大浪費食材的切法,卻又不得不承認,如此切出來的土豆形狀上要略勝一籌,的確美觀。 而且因為土豆條塊的形狀大小差不多,烹飪的時間也變的極好控制。 法式烹飪的刀工雖然簡單,但是不用的菜肴里,用丁還是用條還是有著極為嚴格的規(guī)定的,蘇曼反復的記誦著蔬菜的形狀。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