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單管全重六十噸,雙聯全重九十噸。” 李云龍看向孔捷: “你背著去前線?” 孔大團長從興奮中回過神來,仔細想了想,頓時訕訕一笑。 他剛才聽到新火炮過于激動,再加上最近幾乎沒有去前線指揮作戰,一直沉迷于發展后方經濟,一時間沒想太多,就想著大炮嘛,威力越大越好,射程越遠越好。 “這炮,今后倒是可以當岸防炮。” 孔大團長眼珠子一轉,當即轉移話題。 “扯淡。” 李云龍毫不客氣的懟上去: “這年頭,航母和飛機才是王道,岸防炮有個屁用。” 李大團長可是聽陳老弟說過,未來海戰,不僅僅是飛機的天下,還有導彈,雖然李大團長還不清楚,啥玩意是導彈,但他已經記在心里了。 “看把你能的。” 孔捷翻了翻白眼,不再發言。 同時,他心里也開始考慮,今后的多上上前線。 “一門火炮,重要的是綜合性能,重量,射程,威力等等要綜合考慮,不能過于偏重某一項,還需要考慮炮彈的重量,過于沉重的炮彈會加重炮組的負擔。” 丁偉看完了手里的資料,沉思片刻,說道: “咱們接下來的作戰目標是鬼子,北面,還有東北的,部隊缺乏的是一門能跟隨部隊機動,威力能破壞鬼子標準野戰土木掩體的火炮。” “至于重型堡壘,有240重迫,有飛機投擲的重磅炸彈,步兵支援和火力壓制有105火炮,120迫擊炮。” “考慮到重量,射程,機動性,我建議選口徑選擇120到130區間,射程就選十八公里左右吧,口徑太大,射程再遠,重量就超標了。” “咱們國家的基礎設施,根本沒辦法滿足五噸以上的火炮長距離機動,果脯的那一批德國產150就吃過這方面的虧。” “老丁,咱們這是不謀而合啊。” 李云龍再次嘿嘿一笑。 其余人,包括孔捷,炮兵營營長巖盛在內,也是紛紛點頭。 在座的,都是一線指揮官。 手里的先進裝備多起來了,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甚至數量都開始溢出了,眾人也開始深入思考,部隊到底需要什么武器。 這么久的戰斗打下來,大家深有體會,大炮,不是威力也大,射程越遠越好,還需要考慮戰場的環境,部隊的機動能力,以及面對敵人情況。 口徑在120到130區間,射程十八公里左右,威力和射程已經足夠了,還能隨時跟隨部隊機動。 當然,數量也多越好,這個沒的說,也不用討論。 “那,咱們選122口徑吧。” 巖盛說話了。 作為被北面的教官培訓過的軍官,他對蘇式122榴彈炮眼紅很久,威力大,國府還曾經問過,能不能支援幾門,但對方根本沒理會。 “不。” 丁偉突然說道: “陳老板說,這門新式火炮,不同于各國任何一種火炮,而且不僅僅會給裝備,還會給生產設備和技術,也就是說,這是一種全新的火炮,是咱們自己的火炮。” “那咱們得選一種新口徑,咱們自己的口徑。” “咱們自己的口徑。” 琢磨這這句話,所有人都眼睛亮起,心中激動。 “所以,我覺得,應該選125口徑。” 丁偉說著拿出了一張資料表格: “125炮彈,標準殺傷榴彈重26公斤,威力足夠破壞野戰土木工事,炮彈重量也在炮兵的承受范圍內,如果選擇18公里射程,全炮重量只有三點二噸多一點,機動性能保證,而且還能直射反裝甲和炮樓。” “而且,125口徑,目前世界各國的主要火炮,都沒有這種口徑。” 雖然后世蘇式125坦克炮大名鼎鼎,但當前,都還沒冒泡呢。 “那就這么說定了。” 李云龍一拍手: “陳老弟說過,新式火炮三天之內就能開始供貨,那么,從這個月開始,炮一營,炮二營開始全面換裝125榴彈炮。” “是。” 巖盛起身敬禮。 隨后,李云龍按下手里的鐵皮通訊器,將決定告知了陳凡。 就在受到消息的同時,刷,系統界面打開,一種新式火炮彈幕展開。 「125榴彈炮(以d30為原型)」 「28倍口徑,三角大架,半自動立鍥式炮閂···」 從第二天上午開始,五百門新式火炮就分批次出現在趙家裕卸貨區,經過公路運輸至炮兵營手里。巖盛則是第一時間組織炮組開始摸索。 至于換裝下來的105榴彈炮,那當然是,順手給其他根據地了。 ······ 與此同時。 晉|城。 二十五架鬼子飛機已經抵達機場附近,并開始下降高度。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