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首相說的事情是在8月2日,土耳其外交大臣在家里舉行午宴,沒有邀請保加利亞駐君士坦丁堡的外交代表。被這位自尊心強烈的外交代表認為是受到了侮辱,將這一情況對保加利亞國內進行了報告。這讓首相亞歷山大·馬林諾夫如獲至寶,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 在重臣們商議的時候,保加利亞大公費迪南一世也沒有閑著,他在維也納對奧匈進行秘密訪問。由于1903年支持的“馬其頓—亞德里安堡最高委員會”(簡稱“最高委員會”),在馬其頓西南部和色雷斯東部發動的起義失敗。讓費迪南大公覺得需要得到其他列強的支持,才能將上述地方納入自己的國土。 大公將目光對準了奧匈,希望能夠得到奧匈帝國的支持。如果能夠得到對巴爾干影響力最大的兩個列強其中一個支持(俄國也不會反對),那么費迪南大公的夢想將很有機會變成現實。 1903年8月2日,“最高委員會”在馬其頓西南部和色雷斯東部發動了起義,保加利亞人、瓦拉幾亞人和希臘人組成的聯合起義軍攻下了一些城市,但是他們遭到土耳其和阿爾巴尼亞***的殊死抵抗,不久就再度被土耳其的“巴希—巴佐克”壓制下去。 這一次,土耳其政府決心讓保加利亞居民在色雷斯和亞德里安堡絕跡,因為這里離帝國首都實在太近了。幾百個保加利亞村莊遭到洗劫和焚毀,五千多人被殺害,七萬多人流離失所,三萬多人逃往保加利亞本土避難。 令人頭疼的是,除了“內部革命組織”的起義軍和土耳其武裝外,周圍的鄰國也趁亂派來了武裝人員,這些部隊殺起異族基督徒來比土耳其人毫不遜色。 塞爾維亞的“切特尼克”(Chetnik,即“非正規軍”)攻擊保加利亞的“科米塔吉”(Comitadji,即“志愿人員”),反過來又遭到對方的仇殺;雙方都和希臘的“安達提斯”(Andartes)一樣到處追殺阿爾巴尼亞人和土耳其人,土耳其當局則在基督徒中挑撥離間。 馬其頓的混亂狀態給俄、奧兩國提供了干涉的借口。1903年,它們向蘇丹宮廷提出了行政、財政和治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要求,要求土耳其把馬其頓變為一個獨·立自治省,分為五個區,由列強代管。斯科普里區歸奧地利,薩洛尼卡區歸俄國,塞雷區歸法國,德臘馬區歸英國,比托拉區則歸意大利。 列強關于馬其頓自治的要求土耳其當局大為震驚,這也是青年土耳其黨提前起義的原因。 土耳其的事變使保加利亞政府和斐迪南大公大為震驚。他們原想通過“內部革命組織”的起義兼并馬其頓,土耳其實施憲政改革無疑會使保加利亞失去這一機會。青年土耳其政變后,保加利亞發現不僅不能等馬其頓這個果子熟透了之后自然掉下來,反而要趕緊動手去摘。 保加利亞一方面進行了緊張的戰爭準備,另一方面決定利用土耳其蘇丹被廢除的這一混亂局面宣布獨立,徹底擺脫對土耳其的臣屬關系。但是獨立就意味著撕毀《柏林條約》,會給保加利亞帶來危險。巧合的是,根據《柏林條約》的規定,奧地利將在30年占領期滿后(即1908年)將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歸還土耳其,它也不想這么做,于是這兩個國家走到了一起,決定步調一致地撕毀《柏林條約》。 這也是斐迪南大公秘密訪問維也納的原因,現在國內的消息傳來讓大公加快了和奧匈的協調。在第二天斐迪南大公就和奧匈總理阿洛伊斯行著秘密商議。 斐迪南大公開門見山的講到“我們都需要相互的支持,希望我們能將時間協調到一起,讓土耳其人措手不及。” “這點我是很贊同的,哪怕實力在強大,也需要最小的代價。”看到斐迪南大公比較直接,總理阿洛伊斯也很直接的講到。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