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番外三:靈渠開(一)-《盤秦》
第(2/3)頁
朝臣們感覺北市已經夠大了,功能夠齊全了,感覺不需要再搞新東西,再建誰逛得過來??!
于是齊王宮到底還建不建好,這事又在朝中進行了新一輪的討論。
扶蘇一向是樂于采納眾人意見的。眾人提出的各種看法,他全都欣然接納,按照眾人的意見把北市原有的建筑群進行了更加完善的管理和整合,最后才拿出齊王宮的建設方案。
扶蘇的想法是,搞完了物質文明,可以搞搞精神文明了。
齊王宮就可以用來搞文娛這一塊。
當年齊魯之地出過一個孔仲尼,《春秋》《論語》《禮記》《詩三百》等等都是孔子或他弟子整合出來的經典著作,光憑這幾本書便能夸齊魯之地一句“文風鼎盛”,更何況齊國還有過一個稷下學宮,那可曾經是百家爭鳴的學術溫床。
扶蘇準備在齊王宮搞印刷廠、書坊、稷下學宮紀念館等等,還有什么琴棋書畫相關的產業也都遷到這邊來,還有可供文人雅士們交友的大型集會場所,將來大伙可以定期在里頭舉辦個學術交流會。
到這時候,六國王宮建筑群基本已經被改得面目全非,只剩下建筑構造上還能瞧出點原來的風貌,所以扶蘇提出的改造方案比以前大膽許多,基本上是按需而建,沒再特意扯什么仿建的幌子。
對于文化這一塊,從前秦國人是不太自信的,覺得自己搞不來這玩意?,F在很多人看朝中的六國士人,心里還是覺得他們身上有種文人獨有的酸味。
不過這幾年隨著官學興起,國子學、云陽學宮又源源不斷地輸出人才,新的一撥年輕人逐漸進入朝廷,官位雖還不高,但隱隱已經擰成一股不小的力量。
這批人有許多共同的特點――
其一,他們是第一批學習隸書的人,與不少基層隸卒打過交道,甚至自己就是基層隸卒考上來的。
其二,他們或多或少接受過全面的基礎教育,不管思維還是見識都比一般死讀書的人要廣。
其三,他們年輕,充滿熱情和干勁,而且全部接受過統一的洗腦教育,認為東方諸國的文人沒什么了不起,要論起文化這一塊,他們的太子殿下才是文曲星下凡!
沒看到他們先擁有了紙,然后又擁有了雕版印刷術,天下圖書盡歸咸陽所有。
更重要的是,在太子殿下的帶領之下,他們創作水平越來越高,不僅文章策論寫得好,詩歌水平更是一年更比一年強。
都說上有所好,下必從之,嬴政和扶蘇近些年愛讀詩文、愛讓文武百官搞創作,底下的人自然也紛紛跟進,上至公卿貴族,下至尋常百姓,全都有化身創作達人的趨勢。
舉個例子,那就是去隔壁借把鹽都能擬詩一首順便唱起來。
沒辦法,你不會寫詩不開腔,隔壁不借給你!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能不努力提升自己的寫詩水平嗎?
這樣的轉變,身在其中秦國人很難有清晰的體會,但是對于那些剛考到咸陽來的東方諸國文人來說,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些人自認自己在文化造詣上是碾壓秦國人的,來到咸陽隨便考考就能考個官當,可到了咸陽之后他們就傻眼了,有時候他們冥思苦想都想不出來的一句詩文,來給他們送水送飯的伙計聽了一句,竟隨口給他們接上了!
這就有點嚇人了。
偏那伙計還謙虛地說:“這沒什么,我這學問在咸陽就只配端菜倒水了?!?
聽聽,這是人說的話嗎?
這根本不是人說的話!
六國文人備受打擊,對秦國文人的歧視基本沒了,平時往來應和都客客氣氣的,考入朝中之后也沒敢再翹起尾巴,反而還十分謙遜。
如今整個翰林院看起來一團和氣,博士們也只在意見不合時吵一吵,其他時候都相處得還挺不錯。
所以,秦國已經有了提升全民文化水平的基礎,匯聚各種文化產業的文化宮該建設起來了!
與此同時,新皇宮也已經著手籌建,嬴政都登基數年了,總不能只畫餅不開搞。
再不開始建的話,俘虜都快釋放完了,那可就沒有免費勞動力可用了!
這兩件事都得扶蘇坐鎮,所以嬴政這次出巡壓根沒打算帶上他。
扶蘇雖有些失望,卻也知道自己手上一堆事,確實不適合跟著出巡,只能接受自己留守的事實。
嬴政說走就走,把朝中事務移交給扶蘇后便領著隨行人員出發了。
這是扶蘇第一次獨自監國,嬴政剛離開咸陽時沒什么大事,他也沒有放松下來,每日勤勉地處理著各方事務。
現在朝廷各個衙門分工明確,真正要扶蘇煩心的事并不多,他平時可以回東宮多陪陪裳華。
本來他們成婚之后仍是住在宮外,這次他要監國,每日處理諸多政務,嬴政便命人辟出東宮讓扶蘇夫妻倆入住,方便他夜里接收急報。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温泉县|
博爱县|
石阡县|
额济纳旗|
榆社县|
阿拉善左旗|
广州市|
北安市|
泸西县|
大冶市|
邵阳市|
鄂尔多斯市|
泰安市|
延长县|
文登市|
揭西县|
平乡县|
安仁县|
沙河市|
安阳县|
三亚市|
呼图壁县|
响水县|
松潘县|
阿勒泰市|
阿克陶县|
广宗县|
密云县|
涞水县|
航空|
文水县|
临洮县|
景谷|
沽源县|
嘉义县|
富源县|
清镇市|
贵州省|
曲水县|
富阳市|
怀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