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海邊一日游,叫劉青山更加意識到,這片原生態的領地,是多么難得。 所以在今后的幾天,他也沒閑著,都泡在自治區的辦公樓里,和那些負責森林、土地、海洋資源的官員們,一起細化相關的法律法規。 首先那些國際公約必須要遵守,比如各種海洋資源捕撈量的配額,必須嚴格遵守。 同時也要嚴厲打擊偷獵現象,就像在大馬哈魚的繁殖季節,肯定有人受到利益驅使,大肆捕撈。 要說捕撈大馬哈魚,是真的沒難度,隨便找個連通大海的溪流,插好漁網,那些洄游的大馬哈魚,就會自入羅網。 這種行徑,破壞力還是非常大的,必須嚴厲打擊。 好在東方自治區初創,派來不少戰士,在巡邏的過程中,還真逮住幾伙偷獵者。 其中大多是原住民,以前估計就干過這事。 最令劉青山氣憤的是,竟然還有新近移民過來的一伙人,也加入到偷獵的隊伍之中。 這種人,必須清除,直接遣送原籍,然后再進行法律制裁。 劉青山也聯系國內的海洋魚類研究機構,著手建立大馬哈魚繁殖基地的事情。 不要以為這件事是白干,人家北太平洋洄游魚類組織,就是按照你投放魚苗的數量,來發放捕撈配額的。 這個比較講理:你投放的越多,給你的捕撈量也就越大。 放牧海洋,絕對是最合算的,放出去養三五年,回來的時候,就長大了。 當然了,放出去的魚苗,存活率不足千分之一,但是架不住量大啊,每年各國放出去的魚苗,就有幾十億尾。 劉青山準備把這個產業做大做強,因為國內對海魚的需求量將會越來越大。 就像大馬哈魚,前些年還挺多,現在越來越少,到幾十年后,每年就能撈上來一萬多尾,這么一點點,啥也不好干。 至于怎么檢測你放了多少尾魚苗,這個也難不倒專家,人家專門有一種方法。 不同繁育基地培育的魚苗,因為水溫的不同,身體都有細微的差距,這就是一種很好的標記。 每年,洄游魚類組織都會在不同的監測點進行捕撈,然后根據捕撈上來的大馬哈魚的標記,確定是屬于哪里放養的,然后以此來發放捕撈配額。 國內就是因為沒有相關的規定,導致大馬哈魚過度捕撈,迅速減產,產量不足原來的百分之一,可見到了多么惡劣的程度。 劉青山準備把這項產業重新發展起來,到時候,就可以在海洋里面捕撈大馬哈魚。 為什么不是在它們產卵的時候捕撈呢,這也是有原因的,除非是為了獲得魚籽。 因為大馬哈魚從海水洄游到淡水之后,因為不適應水中鹽分的變化,基本上就停止進食,靠的都是消耗體內積累的能量,所以母魚產卵之后,才會死去。 而能量消耗太大的話,魚肉的口感和營養成分,都會直線下降。 結果劉青山一聯系才發現,國內竟然沒有開展大馬哈魚人工繁殖這個項目,他根本就請不到人。 在這方面,顯然是比較落后的,而且可能還有思想認識方面的問題。 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獻,那造成的結果自然是涸澤而漁。 劉青山沒法子,只能聯系外國的專家。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