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他們現在的重點,就是要分析出米豆的情緒,他的來源和形成機制。 既然是同根文明,是什么讓他們和米豆有如此巨大的差異? 這需要科學的解釋。 這是一場龐大的運算。 他們必須要由此倒推出米豆所來自的那個宇宙文明,地球人的生活和文明延續,倒推出來的內容越多,由此形成的對比數據才越接近他們需要的那個闕值。 基本上,科技團隊已經掌握到,進化的確是生命的一種形態,但這種形態不是身體層面的,或者說,身體層面的進化,對生命來說,變化微乎其微。 進化更多地是認知上的。 做一個比較恰當的比方,在地球上,5000年前的人,和5000年后的人,幾乎一樣。 當然,除了因為護膚產品和食物以及醫療等等的外在條件的不同造成的高矮、膚色、壽命……屬于外在數值,不是本質。 本質就是他們的基因序列不會發生變化。 為什么5000年的時間跨度讓人的變化如此之大? 根源在于認知。 或者說,是知識的繼承。 如果,把5000年前的人復活,在他的腦中植入科技芯片,讓他在認知上完全適應當下世界,他會很快就能融入其中。 所以,人的進化,是認知的進化,當然,這種進化會反作用身體,但這種變化的影響,微乎其微。 這是同根文明的重要依據。 即宇宙那么多,一宇宙一文明,但我們都一樣,只是進度不同而已。 以情緒為變量運算的突破口之后,他們正在快速地攻克一個又一個的論斷支點,很快,他們就解決了為什么會這樣的疑問。 接下來,就是如何做的問題。 科技團隊將【宿主情緒】作為變量,用運算出的數據模型,植入到數字米豆身上,這樣,他和宿主米豆就更趨同。 有了這個無限接近的數字米豆之后,好處就是,宿主米豆在他的專屬體驗屋進行活動的時候,數字米豆已經在數字模型里頭走到了他的前面。 等于說,這樣就給實驗帶來一個緩沖,可以確保他們實驗的安全。 并且,這樣可以為分析帶來時間,通過修復兩者的誤差,來不斷糾正這個實驗闕值,只有這個闕值無限接近于完美,他們才可以抵達到科技應用的層面。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