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門戶(一)-《明匪》
第(1/3)頁
鎮虜衛城戰事正值千鈞一發之際,從許家莊堡營地數十里馳援的楊招鳳及五千撥兒馬軍及時現。清軍雖勇,但畢竟鏖戰久,同樣人馬俱疲,不愿再與生力軍陷入苦戰。但聞清軍大陣金鉦號螺聲響大作,見勢不妙的清軍主帥譚泰果斷偃旗收鼓,選擇了撤退。
城外馬光、周遇吉兩部千余馬軍快速攆擊,飛捷左營千騎也從城內穿出,合力追襲。不過清軍帶守迭退,井然有序,絲毫不留給明軍破綻。
清國崇德元年,剛剛稱帝的黃臺吉決意徹底征服朝鮮,遂指派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多羅饒余貝勒阿巴泰等先破邊墻攻打大明用以避免與朝鮮作戰時明軍在背后掣肘。數月征戰,清軍橫行大明境內,號稱“五十六戰皆勝”、“攻克十二城”、“俘虜人畜二十萬”,戰果頗為輝煌。當作為主將之一的阿濟格率軍凱旋盛京時,受到了黃臺吉隆重歡迎,甚至見阿濟格神疲勞不堪為之潸然淚下。
然而隨后,黃臺吉得知阿濟格在撤軍過程中一反常態,沒有派精騎后掩護輜重、沒有以紅夷炮擊邊境堠臺虛張聲勢、沒有預先在己方國境內屯積糧草致使軍隊挨餓,犯了一系列錯誤,致使明軍敢于自后追擊造成了清軍傷亡,故而立刻批評阿濟格“此與敗走何異”,嚴厲處罰了包括阿濟格在內的一眾將士,乃至出征二十旗中有四名固山額真遭到撤職、十一名固山額真受到罰銀及剝奪所有戰利品等嚴懲,利用雷霆手段嚴明軍紀。
有此前例,地位尊崇如阿濟格尚且功不抵過,往后所有清軍將領在帶兵過程中,都格外注重退兵撤兵,以至于與進攻相提并論。譚泰是黃臺吉正黃旗遺臣,耳濡目染更勝旁人,是以他退兵,周到謹慎,且戰且退、退中有攻,等楊招鳳與王輔‘臣帶著援軍抵達城郊,清軍已安然撤出數里。
眾軍會合,王輔’臣望著城內外滿目瘡痍,嘆息道:“我軍來晚了。”
韓袞搖頭道:“不晚,若無貴軍現,韃子未必肯退。”
當下點計兵馬,經歷三守城的無儔、飛捷左、飛捷右、長寧、忠貫等營相加只余馬步軍三千出頭,算上五千來援的撥兒馬軍,總數八千。
韓袞一面命令兵士打掃戰場,耐心搜集每一名明軍將士的尸體掘土安葬,一面糾集后營隨軍大夫全力救治傷員。
楊招鳳見到韓袞,與他相視而笑,道:“韓大哥,弟兄們到底還是頂住了!”
韓袞則道:“你回來便好。”
楊招鳳目視畔絡繹往來搬運尸體、傷員乃至器械甲胄等忙碌碌的兵士們,說道:“韃子此番退歸退,心必不甘。宣府韃子眾多,后續或將大舉再來,我軍得早做計議。”說著抬頭看天,“這兩雨勢漸小,看來明后就將完全停歇。這般有利于韃子攻城。我軍目前八千兵,九成馬軍,不便守城,繼續困守鎮虜衛不是明智選擇。”
韓袞凝眉點頭道:“你說的是,可是前線侯總管下落不明,我軍還不能退。”
楊招鳳道:“得做兩手準備,那邊繼續派精銳斥候探查柴溝堡方向軍。鎮虜衛這里,可同步拆除羊馬墻、毀壞各處閘門,不給韃子利用的機會,所有兵馬亦要隨時候著轉移。”
韓袞答應一聲,轉而說道:“前有斥候歸城,言稱衛城東北永加堡、新平堡一帶有大片無主麥田的麥待收。那里地處宣府、大同之間,無論如何都不能給韃子收了去。倘若我軍后續要轉移,也需提前將麥搶收。”
楊招鳳拱手道:“今天色已晚,將士們勞累不堪,權且修養一宿,明一早我就帶人去那里清野。”
韓袞肅道:“韃子雖敗,卻未遠退,一切行事小心為上。”
是夜風雨稍歇,卻有數騎自北面來,急急叫門,守軍連夜叫起才臥下不久的韓袞。隨后楊招鳳等軍官受令匆匆趕往節堂,只見節堂之上,韓袞一臉蒼白。
“侯總管......在柴溝堡外遭到韃子伏兵圍困......已、已經以殉國......”韓袞雙唇發青,軀僵直,“靖和中、一沖兩營弟兄,皆隨侯總管陷陣盡忠,無一茍且偷生......”
在場眾軍官聞言,個個如蒙錘擊,呆怔愕然,節堂登時寂靜無聲。雖說侯大貴軍的結局所有人都早有心理預期,然而當聽到事實的這一刻,仍是無比揪心。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滦南县|
大安市|
云霄县|
娄底市|
新宁县|
焦作市|
东港市|
吉隆县|
綦江县|
高邮市|
出国|
陇川县|
莱芜市|
台东市|
沂水县|
鲁甸县|
金门县|
芒康县|
富锦市|
东兰县|
平安县|
勃利县|
敦煌市|
佳木斯市|
固始县|
和田市|
巴林左旗|
什邡市|
阿克陶县|
松滋市|
凤山县|
百色市|
峨眉山市|
文山县|
龙州县|
从江县|
新干县|
新龙县|
镇远县|
利津县|
石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