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御前紅人-《神醫她千嬌百媚》
第(1/3)頁
第241章御前紅人
受封“郡主”,好像對薛湄沒什么影響。
她還只是薛家大小姐,連縣主都不是的時候,就敢拒絕寶慶公主的邀請。
現在,她是郡主了,而且是憑借自己本事,讓皇帝繞過了她的父兄,親自封賞的“郡主”,這份量比公主都要重。
封建社會,女子不擁有獨立人格。
誥命夫人,一般都是皇帝封賞其丈夫、兒子時,順帶給他們的獎賞,讓他們更體面,并不是賞賜這夫人自身。
公主,因為她出生就是皇帝的女兒。
郡主,一般都是親王的女兒,也是非常珍貴的;亦或者父兄皆立功去世了,皇帝安撫她的家族,才會給郡主這么大的封賞,比如說戚思然。
像薛湄這樣,自己做出了功業,憑本事被封郡主的,在梁國史上是第一人。
而本朝包括薛湄在內,只有四位活著的郡主,其中兩位年紀都五十多了,是皇帝的堂姐,曾經的親王嫡女;剩下一個是戚思然,因她是孤女,加上太后娘家的顯赫,才得這個封賞。
薛湄被封郡主一事,轟動朝野。
這事超過了內宅范圍,朝堂之上也在問,御史甚至詢問此事緣故。
很快,皇帝給了答復:開科舉。
首次科舉,也是依照薛湄的建議,辦得非常簡單——六月十五,也就是四十天后,各具有推選資格的望族,選十名子弟參加皇帝舉行的考試。
“因錢、銀問題,關乎賦稅,戶部需得增添一名六品主事、兩名七品書令,七名八品掌固;賦稅也關乎吏治,吏部同樣需得再添十人。”
吏部尚書是皇帝心腹,他對此次考試做了個解釋。
仍是需要望族推舉出人來考試,那么遭遇的抵抗會小很多。
對望族而言,他們家里不成器的子弟、無法被推舉做官的庶子們,都有了個前途,壯大他們的聲勢,他們非常激動。
他們不會想到,朝廷即將會綁架這些子弟,把他們捆綁在科舉制的船上。
他們不肯承認科舉制,就是在否定自己,他們就是靠科舉制入仕的。
一步步先分化望族,再全國推行。
除了極少數皇帝心腹,沒人知曉朝廷的用意,只當是皇帝為了賦稅犯愁了,病急亂投醫。
“這個考試,就是成陽郡主建議的,陛下因此封了她為郡主。”
一時間真相大白。
薛湄在御前能說得上話,她算是皇帝跟前紅人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