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大明京城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祭天壇。 祭天壇前身是圜丘,有壇墻兩重,形成內外壇,壇墻南方北圓,象征天圓地方。 禮部和鴻臚寺在王朝輔的指導下,在祭天壇已經擺好了無數祭祀用的東西! 這些祭祀流程是系統告訴朱由校,然后朱由校才告訴了王朝輔以及禮部和鴻臚寺。 整個準備過程王朝輔、王承恩親自在指導,陛下吩咐的大事,他們兩個一點也不敢怠慢! 任禮部尚書的李養正幾乎住在了這里,天天盯著這些官員! 天啟二年四月一日, 祭天立朝的活動正式開始! 寅時七刻,祭天壇的鐘聲悠悠敲響, 文武百官以及勛貴宗室全部身穿禮服,來到祭天壇前, 開始頌念朱由校豐功偉績,接著頌念為大明祈福的頌文。 無數的大紅燈籠已經照得祭天壇燈火通明! 西南懸天燈,煙云縹緲,燭影搖紅! 寅時十刻, 在京所有正七品以上文武官員、所有勛貴、在京宗室、東西兩廠、錦衣衛全部昭穆有序的伺立。 此時朝陽初升,春風溫煦,絢麗溫和的暖光照在巍峨壯觀的祭天壇,顯得很是肅穆。 祭天大典第一步迎天、奏樂; 王朝輔高聲喊道:“迎天,《中和之曲》奏樂起!” 教坊司的藝人開始彈奏起來, 箜篌四,方響四,頭管四,龍笛四,杖鼓二十四,大鼓二,笛十四,板二,簫十四,笙十四,排簫四,橫笛十二,壎四,篪四,琴十,瑟四,編鐘二,編磬二,應鼓二,柷一,敔一,捕拊二,戲竹二,頭管十二,二十弦八,拍板八,頭管十四,闉十,琵琶八,方響六,鼓五,杖鼓十二。 此時全部吹奏的都是《中和之曲》; 祭天每個步驟都有專屬的樂曲,不能隨意奏樂。 朱由校頭戴冕冠,身穿冕服,十二章紋盡顯天家氣派;手持天子玉璽,天蠶吐絲織造的最下等的封神榜,神情肅穆; 此封神榜集大明全國之力,用最好的天蠶吐的蠶絲織造而成,勉強能承載氣運加身! 以后只有去了諸天,在添加無數材料,就可以升級封神榜! 天子玉璽則是從成祖朱棣手中傳下來的玉璽,經過兩百年大明氣運的洗涮,早已經不是凡物! 張嫣亦是頭戴皁羅額子及九龍九鳳冠;臉施珠翠面花,耳掛珠排環;內著黻領中單,外穿翟衣;腰部束副帶、大帶、革帶;前身正中系蔽膝,后身系大綬;兩側懸掛玉佩及小綬;足穿襪、舄;手持玉谷圭,美艷高貴不可方物! 再有打旗隊伍一千余人,意味著迎天首禮; 龍鳳大纛十四對,龍扇十四,孔雀扇十四面,玄武幢十四面,曲蓋傘十四,直蓋傘十四,黃麾十四行,絳麾十四行,以及各色旌旗扇傘, 中和之曲禮畢; 王朝輔運起修為繼續高呼:“燔柴” 何謂燔柴,就是太監在僚壇燒全牛。 “奏《凝和之曲》” “皇帝、皇后、文武百官一拜” … “二拜” … “止” 此刻祭天大典已經完成三步,迎天、燔柴、二拜。 其中燔柴、二拜都用《凝和之曲》。 … 王朝輔看眾人拜禮完畢,開始第四步, “奠玉帛”,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