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5.強干弱枝-《牛吏之帝王崛起》
第(1/3)頁
陵邑制是從漢高祖劉邦時便開始實行的制度,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打擊地方勢力,強干弱枝,針對的主要目標是各地的豪強大族。
制度的開始是有歷史背景的。
秦始皇滅六國之后,前無古人地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開始了大一統王朝模式的嘗試。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原來六國貴族的勢力,秦始皇將天下豪富遷徙到咸陽,試圖掘掉他們原有的根基,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監視居住。
可惜秦朝統一的時間太短,二世而亡,大一統思想的實踐期太過短暫,并沒有深入人心。當時的人更多地將這當成一種失敗的嘗試,認為以中央集權的方式管理這么廣大的疆域是不可能的。
秦朝滅亡之后,項羽采取的依舊是分封制,他自稱西楚霸王,相當于當初的周天子的地位。如果不是劉邦在楚漢相爭中勝出,重新開始大一統王朝的嘗試,中國歷史大概要重新走回到老路上去。
劉邦統一天下后,面臨著和當年的秦始皇同樣的問題,即如何削弱地方勢力,將權力集中到中央。劉邦采取的是和秦始皇相似的措施,那就是遷徙關東豪族到自己的統治中心關中地區,充實關中人口,增加關中的財富,增強關中的總體實力。
當然還有一個主要目的是防御匈奴,因為長安一帶離匈奴太近,面臨著越來越強大的匈奴的直接壓力,人口過少是負擔不起這個任務的。但是在漢武帝把匈奴打垮之后,這個任務便不復存在了。
這種強干弱枝的行為是以“陵邑制”來實現的。劉邦稱帝后第二年就開始為自己營建陵墓,這就是“長陵”,是依照帝都長安建造的,與長安城隔渭水遙相對峙。圍繞長陵,劉邦設置了“長陵邑”,將關東豪門大族遷徙到此給他守陵。這些人大多是原來的六國貴族,他們離開了故土,失去了曾經的勢力,也失去了對中央的潛在威脅。
他們唯一留下的是財富,而他們的財富有著巨大的消費能力,對于拉動關中經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人口不斷充實的關中也有了更多的兵源。
漢朝歷代皇帝都大修陵墓,在這些陵墓中,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個陵均設邑建縣,故名“五陵邑”。
遷徙的豪族有確定的標準,比如漢武帝頒布的著名的《遷茂陵令》規定,凡是財富在三百萬錢以上的巨富豪門,一律遷徙到長安附近的茂陵邑居住,這個標準拿到現代就是億萬富豪。
詔令是剛性的,但是為了弱化矛盾,漢武帝采取了一定的軟性措施,對于這種強遷,國家會給予遷徙者一定的補償,包括經濟上的和政治上的。武帝給每戶二十萬錢的高額拆遷補償款,同時獎勵各種政治榮譽,對于巨商大賈,讓他們可以脫離比較低賤的商家身份,躋身世家名門。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菏泽市|
永昌县|
阿鲁科尔沁旗|
海晏县|
金湖县|
宾阳县|
米泉市|
鄢陵县|
盘山县|
苍溪县|
铜山县|
九龙坡区|
济南市|
德昌县|
杂多县|
石河子市|
甘肃省|
临漳县|
阿尔山市|
咸宁市|
九龙坡区|
华阴市|
洞头县|
隆回县|
巨野县|
乐陵市|
富阳市|
朝阳县|
高雄市|
西畴县|
开江县|
龙江县|
泾源县|
庆城县|
平昌县|
资溪县|
新闻|
千阳县|
乳山市|
宕昌县|
云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