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但這里面,宋神宗最大的錯漏便是用人不當了。 他用了一個打仗稀里糊涂,數學能把體育老師都氣死的徐禧。 (永樂城之戰,按照史實,戰損為二到三萬人,最后被圍困在永樂城的,約在五六萬人左右。但因為政治原因(阻擋變法),這個數字被擴大到了二三十萬(誰擴大的不知道,反正徐禧沒說實話),大宋駭然,只能求和。) 把籌碼下在這種人身上,最后的改革要是真的能成,絕對是把前面那些耗盡心血改革,并且還成功了的人,都當成了傻帽。 改革,那是一定要流血的! 這一點,不論是戰國、秦、漢、唐、宋還是之后的什么時代。 也不論是什么國家。 更不論是如李悝、商鞅、劉裕、孝文帝這般人物。 都是一樣的。 凡是成功的改革,大多都是流了許多血的。 要是不想流血便改革,那是怎么都不可能成功的。 前面的王安石,之所以差一點便成功了,就是因為他前期“殺了”(主要是裁撤)許多人,不論那些人是不是宋神宗的眼中釘肉中刺。 但他“殺”的人還是太少,因而最后沒有成功。 現在的宋神宗,又一次犯了老毛病,依舊沒有怎么殺人,所以他注定還是要失敗的。 “接下來,宋帝就該繼續用兵了吧?再加二十萬,不,說不定只要十幾萬左右,就可以壓制西夏了。” 段譽看到林棟沉默,試探性地問開口道。 “繼續用兵?” 林棟哈哈大笑,笑的最后眼淚都掉了下來,然后他忽然變得嚴肅起來:“用個鬼的兵,接下來大宋就該求和了。” 宋神宗要變法,有些人要阻擋變法。 怎么辦呢? 永樂城之戰,就是這一場變與不變之間的較量。 因為這一點的存在,所以這一場戰爭的匯報,一旦跑到宋神宗的龍書案前,肯定會被夸大許多。 必然是一個嚇到人的數字,只有那樣,宋神宗才會再也不敢改革,那些既得利益者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縱觀以上,林棟覺得,接下來肯定還會是和歷史上一樣的求和。 “師父,這話您說反了吧?” 段譽皺起了眉頭,也不管禮貌了,拍著手中的信道:“譽兒確實來自邊陲小國,卻也知道如今上上之選乃是繼續打,就算是退一步,也該是強迫西夏求和,如此才能獲得最大的利益。” “如此優勢之下,還能去求和?別說是大宋泱泱大國了,就算是我們大理,也都干不出來這種蠢事啊!”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