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五章 奴隸神使-《覆殷商》
第(1/3)頁
技術入股的政策,是聶傷為了應對國內經(jīng)濟形勢的變化,而采取的應對措施。
隨著耆國的商業(yè)興盛和耆元的廣泛流通,外國商隊大量涌入,采購的耆國特產商品也越來越多,耆國的商品供應也出現(xiàn)了嚴重不足。
限制產量提升的最主要的原因,乃是很多技術和商品都是官府壟斷的。國有工坊的規(guī)模雖大,也提供不了市場所需的商品,由此造成了極為嚴重的供給不足。
國有工坊的產量到了極限,眼看著嘴邊肥肉吃不到嘴里,各個家族實在忍不住了,紛紛請求放開壟斷,讓民間也有機會分利。
聶傷也認為該官府該松一松手了,畢竟這些錢官府也賺不到,不如給了國民去賺,大家共同富裕。便命官府商討施行。
誰想他的意見竟然遭到了眾官員的堅決反對!
理由很簡單,官府投入了無數(shù)資源才研發(fā)出來技術,憑什么給各家族白白使用?
一旦技術擴散開來,國有工坊便優(yōu)勢不再,甚至會在市場競爭中敗給民間工坊,后果十分嚴重。即便以高價將技術出售給各家,也遠不能彌補帶來的損失。
總之,放開壟斷,會嚴重損害官府利益。
國有工坊乃是最穩(wěn)定的財政收入來源,只要是忠于官府利益的官員,就不會放任這條財路被人侵占。
反對最強烈的就是工部和各家國有工坊,這簡直是在挖他們的根!各級官員一起來面見聶傷,請國主收回成命。
聶傷見工部官員群情激奮,輕松笑道:事情沒有你們想象的那么夸張,而且還有更好的解決辦法,諸位不必擺出一副赴死的姿態(tài)來和我血拼。
然后他便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耆國掌握的獨家技術,其實并不艱深,隨著生產規(guī)模越來越大,知情之人越來越多,早晚會流傳出去。他國得到后紛紛投產,耆國商品優(yōu)勢就不存在。
耆國如不抓緊時間賺取利潤,一旦被他國學了去,豈不是損失更重?與其讓他國占了便宜,還不如把好處讓給自己國民。
至于眾官員擔心的利益問題,也好解決,采用技術入股的方式就可以了。
官府把技術做資產入股民間工坊,然后等著分紅就是了。不管民間工坊將來發(fā)展如何,還用不用這種技術,只要它們還在賺錢,就得一直給官府分錢。
如此一來,國有工坊只要把精力放在研發(fā)新技術上,不斷轉讓新技術,不用辛苦勞作就能坐等錢財送上門來。賺到的錢不但輕松,還能永久分紅。如此好事,何樂而不為呢?
眾官員的見識,自然不可能想到這個點子,聽了聶傷之言,頓覺豁然開朗,仿佛有一個新世界在眼前打開了一樣,受此啟發(fā),心思都不禁活泛起來。
于是再也沒人反對,當初抗議最強烈的國有工坊,反而變成了最積極的支持者。
官員們很快制定了一個完善的入股方案,并打算索取高額股份,又被聶傷制止。
言道壓榨太狠,乃是殺雞取卵,不如細水長流的好。
而且工部將來肯定不斷有新技術轉讓出來,一次次的加重股份,給民間工坊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最后必然會演變成侵奪國民財產的惡政,最終逼死民間工坊,動搖民心。
于是在聶傷的提點下,官府又重新制定了一個方案,將技術入股分成兩種模式,一種是占比一成的十年股,另外一種是占比兩成的永久股份。
前者的技術期限十年,其后便不再分紅,但是后續(xù)的升級換代的技術,還需要再次入股。
后者則可以免費使用后續(xù)的升級換代技術,也就是一個系列技術的轉讓費,這個是永久的。
政策施行下去,各家貴人們猶疑不定,聚在一起商議了一番,最后都選擇了后一種。
不是前者不好,而是官府擺明的要推行后一種方案,如果選擇了前者,官府要是在相關技術上故意卡你,隨手就能把你玩死。
要知道,伴隨著技術入股政策的實施,官府還頒發(fā)了另外一條政策:只有參股的工坊才能進行生產,沒有得到授權的作坊不得擅自使用相關技術,否則嚴懲!
涉及巨額利益,這個嚴懲絕對不是罰款那么簡單,大概率是毀家滅門的嚴厲懲罰,誰也不敢冒這個險。
雖然官府要食利,但畢竟還是能夠賺到大錢的,如果負擔太重難以承受,大不了不干了。
所以各家族很快就和官府簽下了協(xié)約,國有工坊的技術迅速流入民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