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后來發展到了更加成熟的階段,則是變成了同時擁有兩個軸承——內外軸承,也稱為大小圈軸承。 通常是由內里的小木內圈,和外面的大鐵外圈組成,兩環相套,然后中間用動物的油脂來潤滑,保證摩擦不會很快損壞軸承結構。 這些民間的智慧,從木軸層開始,再到大小軸承,都沒有一個明確的記載,說是什么時候哪個人發明的,但其實發明這些的都可以被稱作科學家。 如果好好的支持他們,給予他們更多的實驗條件和資金,已經更多的獎勵,說不定我國的各種科技發展,早就能領先歐洲好幾個世紀。 可惜的是,對于科學的忽略,對于發明創造的不重視,一天到讀書就能書中自有黃金屋了,便逐步扼殺了大家的創造積極性,不像是歐洲十六七世紀那樣,通過全民發明來爆炸性的增加各種各樣的軟硬實力,從而獲得了飛一樣的提升。 從此一步差,步步差,一口氣到了二十一世紀,我們拼命向前奔跑,都沒有能追上來。 略開這種傷心事情不說。 柳銘淇一開始教給鐘彬的便是內外鐵圈夾著滾珠。 滾珠才能最大限度的以滾動方式來降低動力傳遞過程中的摩擦力,以及提高機械動力的傳遞效率。 用人話來解釋一下,就是老司機開車又快又穩。 這個難題非常大,需要把鐵圈和滾珠做得全部同一尺寸來安裝,那是基本上不可能的。 在機床沒有出現之前,鐵圈的大小只能大概相同,而滾珠也只有根據每一個內外鐵圈來制作。 這樣就使得流水線打造馬車非常麻煩,這些零部件如果壞了的話,必須要拉到專門的工坊去進行新的更換,而不是方便的只用更換零部件就可以。 但不管怎么說,不能因噎廢食,還是先做出來最好。 做出來之后,再說以后的。 鐘彬做這個軸承的時間,和做輪胎的時間差不多。 不過幸好,在裕王府強大的金錢威力下,他一口氣端了七個鐵匠工坊,拉了三十多個老中青鐵匠過來,幫忙處理這個滾珠軸承的問題。 能在京城靠著手藝恰飯的手藝人,都是很有一套的。 他們在看到了柳銘淇的圖紙,知道了一系列的要求之后,便開始了積極的煉制。 為什么那么用心? 因為鐘彬給他們保證了,只要他們能完美的完成這個任務,就會成為德王府的傭人,享受德王府死契傭人的待遇。 你想想看。 這些鐵匠都是社會非常底層的人物,他們自己倒是能靠著手藝混口飯吃,但他們的兒孫們卻不一定有這個天賦和能力啊。 甚至有一些還是好吃懶做的。 如果能到德王府里面成為死契的傭人,那就好比我們現代混入了公務員的隊伍,旱澇保收呀! 只要想著自己子子孫孫都能吃上德王府的飯,他們的心頓時就激動了起來,還能不拼命的干啊? 他們從去年到今年,打造了至少上千個大小不同的各種鐵圈,和滾珠混成了一個個完整的軸承,然后拿去做實驗。 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的各種瑕疵,都沒有把他們給嚇退。 到了后面,甚至在輪胎成功之前,鐵匠們就做出了好幾十個大小半徑差不多的滾珠軸承,通過了馬車的實驗。 等到杜仲膠輪胎一做好,兩者搭配之下,這馬車還真就能順順當當的走了! 速度快不說,而且還很穩當,穩得你不像是在做馬車,就像是坐轎子一樣。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