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木匠們在來的途中,就聽了柳銘淇講解過不下一次。 對于自己該做哪個型號的零部件,他們心知肚明。 于是,三百多從京里趕來的木匠伙同新野縣的一百多木匠一起,分成了幾十個小組,按照尺度開始鋸木、修剪、切片、打磨……起來。 由于在新野縣的木匠提前做了不少準備,工作速度進行得非常快。 不到一個時辰,第一部小型的雪橇車便拼接成功。 說是小型雪橇車,實際上長度也有七米、寬度達到了三米。 相對于普通的馬車只有三米多長度來講,這已經是超長的了。 更何況雪橇車根本沒有頂,意味著只要捆綁得當,可以堆得高高的。 吩咐一群工人把雪橇車用繩索抬到了積雪的官道上,柳銘淇又開始讓他們直接把一十七根原木給堆在了上面,再用繩索緊緊的捆好。 上車之前,每根原木經過了稱重,重量大概是八千斤上下。 巫夜霜、方磊、柳銘宥、鄧輝、熊大寶、參與制作的木匠們,包括司馬北在內,都知道圖紙一共有三種雪橇車的尺寸。 第一種便是這個尺寸最小的,第二種長度增加到了十五米、寬度五米,最大的一種長度是二十一米、寬八米。 最小的雪橇車設定最大載重是一萬兩千斤,中等雪橇車設定最大載重是兩萬八千斤,大型雪橇車的最大載重量是四萬斤。 這都是柳銘淇按照一系列的公式計算出來的。 柳銘宥看著這些天書一樣的計算公式,簡直是當成了寶一樣,當即就說出了要拜柳銘淇為師的想法。 只不過他比柳銘淇還大了一歲不說,更是柳銘淇的堂哥,這個輩分怎么算? 所以柳銘淇暫時婉拒了,讓他跟著自己開始學基礎物理再說。 反正徒弟不徒弟的無所謂,他都會教給柳銘宥最好的物理知識,讓他成為物理先驅的火種。 回到眼前來。 第一次實驗自然不可能用最大載重量來做,而是選擇了比較穩妥的八千斤,也就是三分之二的載重量。 但在司馬北等人看起來,這個重量已經足夠驚人了,哪怕是八匹馬的馬車,都沒辦法運送這么重的貨物。——首先輪子就受不了。 雪橇車是嚴格按照歐美的模式來做的,小型雪橇車最前面還能坐三到五個人。 他們一方面可以當馬夫,另一方面還必須要在啟動的時候在后面推動雪橇車。 小型雪橇車是設定兩匹駿馬來拉動,中型的是四匹馬兒,大型的六匹或者八匹,看情況而定。 實際上人家北極圈的那些大型雪橇車,同樣只用兩匹馬兒就能拖動三五萬斤的木材,但人家那是重型馬,亞洲大陸可沒有重型馬。 實驗很快就開始了。 柳銘淇隨意挑選了五個馬夫,讓他們去執行。 之前他們就接受過方磊相關的教導訓練,整個流程都曉得。 只不過第一次的操作還是顯得有些生疏。 四個人推動雪橇車,一個人在前面抽打馬臋,一起用力之下還比較吃力。 一開始雪橇車動都沒有動,旁邊觀察的人們不覺有些遲疑,甚至有點緊張。 連熊大寶都在問柳銘淇,要不要他去幫忙推一下。 “再等等。”柳銘淇心中也有點不解,可還是選擇了堅持。 現在你倒是能找到人推,但是如果不適應的話,中途有什么意外停下來,又要靠誰來推? 推不動的話,柳銘淇寧愿增加兩匹馬來拉,也不愿意增加人手。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