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每次皇帝要出行的時候,內務府都要提前在御街正中間的道路上鋪墊一層黃土,然后再用水給灑一遍。 連皇帝的車馬道路都是如此,更別說兩邊平民們、馬車、驢車走的道路了。 由于路坑坑洼洼不平,車馬還不能快。 下了雨更會成一個個泥水坑,連行人都只能慢行。 稍微好一點的道路是在皇城里面。 皇城因為居住的人非常少,而且全是達官貴人,所以泥土路夯實一些,一旦哪里有了坑洞,衙門里的打更人便會第一時間修補。 這樣一來,柳銘淇平日在皇城生活的時候,就沒有什么“路難行”的感慨。 最好的當然是皇宮,皇宮里面就是一塊塊的青石板鋪成的地,除了下雨天有點路滑,沒有別的毛病。 他今天走了這么一個多時辰,并不是直接回家,而是去了帝京府巡捕衙門。 正巧他想要找的蘇子山在衙門里面,柳銘淇便拉著他問詢。 “老蘇啊,我記得你說你祖宗三代都是京城人,咱們京城的情況,你是熟悉的吧?” 蘇子山點點頭:“是啊,我祖上便是跟著太祖皇帝打進京城的士兵,然后就在城里安頓下來了。小王爺您盡管問,我對京城的東西那是門清!” 柳銘淇道:“對于道路你熟悉嗎?” 蘇子山笑著道:“我閉著眼睛都能找到外城、內城、皇城的每一條街道,您要問哪條街?” “不是街道,而是我們腳下的路。”柳銘淇說,“這道路一直都是這么的嗎?坑坑洼洼、全是泥土,不下雨都不平,下了雨一踩就是一腳泥,為什么不用青石板?成本問題嗎?” 柳銘淇沒有說在城里修外面的那種官道。 官道許多都幾十年前修建的,就類似于秦朝的直道一樣,堅硬無比又不容易損壞,用了這么久都根本沒有維護過主體,稱得上一勞永逸。 但問題在于這些官道當初修建的時候,不知道耗費了多少的時間和精力,每一次都動用了數十萬勞役。 由于太費錢太費時間太費民力了,迄今為止也只有幾條大的道路動脈才是這種官道,其余的基本上還是泥土路。 你想想看,如果在京城修建這種千百遍夯實泥土的官道,動不動就是三五年時間,京城人的生活怎么辦? 這里可是有一百多萬人在生活,又不是空城! 所以還是越簡單的辦法越好。 “為什么要用青石板,從古至今不都是這樣的嗎?”蘇子山反而有些奇怪。 “難道大家就不希望更好的道路可供行走嗎?”柳銘淇更加奇怪,“你平日里不騎馬來當值,難道不辛苦?” “大家當然辛苦,也希望有好的道路,但是牽扯的問題太多了。”蘇子山有點明白柳銘淇的意思了,他徐徐說道:“第一個,全帝京城那么大,上百萬人生活在這里,需要多少青石板才夠?京城附近又不生產這些石料,得很遠的地方運來,這個負擔太大了。 第二個,有青石板鋪路又不是永久性的,每天那么多人走來走去,特別是車馬重物壓在上面,要不了多久就得重新修補,這個修補的材料和工費又該怎么算?一年下來怕是幾十萬兩都打不住。” 柳銘淇不信:“這么貴?” “皇宮里修繕青石板的價格我就不跟您說了,那個不能比。”蘇子山掰著指頭道:“負責皇城的打更人修繕,都是我們帝京府負責的。去年好像是三萬兩銀子,前年是四萬兩銀子。 皇城里可是沒有什么車馬經常壓過的,而外城和內城比皇城大了幾十倍,人數也多了百倍,車輛貨物運送次數恐怕超過了千倍,您說沒有三五十萬兩銀子打底,能做得好嗎?” 柳銘淇若有所思:“總結起來兩個原因,原材料和運輸費貴,還有就是修繕維護成本貴。” “對!” 蘇子山點頭認同,“這是一個長期的負擔,必須每年都來做,不然一年、兩年不修,之前的投入就完全沒有了效果。朝廷有錢也得用到刀刃上面,哪里可能用在道路這種無關緊要的小事上?” 柳銘淇搖頭笑了笑。 道路可不是無關緊要的小事。 要想富,勤修路。 現代華夏的高速發展,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落在了這道路和交通上面。 要不是道路連通南北,貫穿山河,哪來的人員流通,哪來的各種資源整合,形成強大的力量? 但是蘇子山的另一句話也說到了點子上。 第(2/3)頁